第100章 典籍寻宝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0章 典籍寻宝

 

秋雨连绵,书院后山的藏书楼在朦胧雨雾中若隐若现,如同一座沉睡的古刹。苏明远手中握着周先生亲手写就的特许文书,心中涌起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敬畏。能够进入这座传说中的藏书楼,对任何一个读书人来说都是莫大的殊荣。

"明达,你要记住,"周先生的话语在雨声中显得格外庄重,"藏书楼中的典籍皆为珍本,有些甚至是孤本。你虽有此特许,也当小心侍奉,万不可有丝毫损坏。"

苏明远恭敬地接过文书,内心却波涛暗涌。自从上次与高世的学术争论后,他发现自己对古代典籍的渴求变得更加强烈。那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备考,更是一种说不清的探索欲望——他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时代,了解那些被时间埋藏的真相。

踏进藏书楼的那一刻,苏明远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高大的书架首达房梁,密密麻麻摆放着无数典籍。空气中弥漫着古旧纸张特有的香气,那是时间的味道,是历史的沉淀。在昏暗的光线中,这些典籍仿佛有了生命,静静地述说着千年来的兴衰变迁。

"又来了一个年轻人。"一个苍老的声音从书架深处传来,带着某种洞察世事的沧桑,"你便是周先生新收的那个得意门生吧?"

苏明远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从书架后缓缓走出。他身材瘦削,眼神却异常明亮,仿佛能够看透人心的秘密。这便是藏书楼的管事——钱老先生,据说他在此守护典籍己有三十余年。

"学生苏明远,见过钱老先生。"苏明远恭敬行礼,但他敏锐地察觉到老者眼中闪过的某种探寻意味,仿佛在审视着他内心深处的动机。

"呵呵,不必拘礼。"钱老摆摆手,眼中却带着一丝玩味,"周先生说你学问精深,特别是对史学颇有见地。老夫倒要看看,你这个年轻人能从这些古籍中看出什么门道来。"

这话说得意味深长,苏明远感到其中似乎隐含着某种挑战。他小心地问道:"敢问钱老,这楼中可有什么特别的典籍?"

钱老诡秘一笑:"特别的?这楼中的典籍,哪一本不特别?只是看你有没有眼力去发现了。"说着,他指向楼梯深处,"你且自去寻找,若有疑问,再来问我。"

苏明远点头称是,开始在书架间游走。这里的典籍确实珍贵,不少都是他在现代时只能在图书馆特藏室中见到的善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每一部都是传世名著,每一本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然而,当他走到楼层最深处的一个偏僻角落时,却被一排看似普通的线装书吸引了注意。这些书册装帧简朴,甚至有些破旧,但不知为何,苏明远感到它们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息。

他随手取下一册,封面上写着《开宝遗事》。翻开扉页,发现这竟是一部记录太祖建国前后秘闻的野史笔记。苏明远心中一动,这类非官方史料正是他最感兴趣的。

"开宝三年春,上微服私访民间,见贫民流离,心甚不忍。乃召近臣议曰:'朕得天下,当以民为本。若使百姓流离失所,朕何以面对天下?'遂下诏减赋税,开仓赈济..."

这段记述与官方史书中的记载有着微妙的差异。官方史书往往强调君主的圣明和政策的完美,而这部野史却更多地记录了决策过程中的犹豫和困顿。苏明远越读越觉有趣,这种真实的历史细节,正是官方史书中往往被忽略的。

"咦,你竟然找到了这本书。"钱老不知何时走到了他身后,眼中闪过一丝意外和赞赏,"这《开宝遗事》乃是当年一位翰林学士的私人笔记,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

"确实珍贵。"苏明远如获至宝,"这种第一手史料,对于了解真实的历史极为重要。"

钱老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你真的认为了解'真实的历史'很重要吗?"

这个问题问得很奇怪,苏明远不禁愕然。在现代学术观念中,追求历史真相当然是史学研究的根本目标。但钱老的语气中似乎隐含着某种深意。

"学生以为,史学的价值正在于还原真相,让后人了解前人的得失。"苏明远小心地回答。

"还原真相..."钱老缓缓摇头,"年轻人,你可知道,有些真相是不需要被还原的?有些历史,是注定要被遗忘的?"

这番话让苏明远心中一震。他忽然意识到,钱老可能在暗示什么。在古代,史学从来不是纯粹的学术活动,而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敏感领域。那些被官方史书刻意忽略的史实,往往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

"钱老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钱老的声音压得很低,"读书人要有智慧,要知道什么该知道,什么不该知道。这《开宝遗事》你可以读,但要记住,有些东西只能装在心里,不能拿到外面去说。"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苏明远瞬间明白了其中的深意。钱老是在提醒他,即使是学术研究,也要受到政治环境的约束。那些与官方叙事相冲突的史料,即使是真实的,也不能随意传播。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里,苏明远在钱老的默许下,翻阅了更多类似的史料。《太宗实录补遗》、《真宗朝野史》、《仁宗时政记》...每一部都记录了一些官方史书中被刻意忽略的细节。

这些细节让苏明远对北宋前期的历史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他发现,真实的历史远比官方版本复杂得多。那些被歌颂的明君圣主,也有过犹豫和错误;那些被记录的政治成就,背后也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代价。

但与此同时,他也深深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些史料虽然珍贵,但也是危险的。在一个以维护政治稳定为首要目标的时代,这种与官方叙事相冲突的真相,往往是不被欢迎的。

"钱老,"苏明远合上最后一册史料,"学生有一个疑问。既然这些史料如此敏感,为何还要保存在这里?"

钱老沉默了良久,才缓缓开口:"因为总要有人记住真相,即使这真相不能被公开。历史就像一条河,表面的水流人人都能看见,但河底的暗流,只有少数人知道。我们这些守书人,就是要保护这些暗流,让它们不至于完全消失。"

这番话说得很诗意,但苏明远听出了其中的悲凉。这些史料的保存者,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孤独的抗争——与遗忘抗争,与权力抗争,与时间抗争。

夜色己深,苏明远该离开了。在临别之际,钱老忽然问道:"明达,你读了这些史料,有何感想?"

苏明远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学生感到,历史比想象中复杂,真相比表象更沉重。"

"那么,你会如何对待这些真相?"钱老的眼神中带着某种期待和担忧。

这个问题让苏明远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作为一个现代人,他的本能是要公开这些被掩盖的真相,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的复杂性。但作为一个正在融入古代社会的读书人,他又深知这样做的危险性。

"学生..."他停顿了一下,"学生会将这些真相珍藏在心中,但不会轻易传播。毕竟,有些时候,保护真相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说出来。"

钱老听了这话,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既有欣慰,也有失望。欣慰的是苏明远表现出了足够的政治智慧,失望的是他没有展现出挑战现状的勇气。

"也罢,"钱老叹了口气,"这或许就是读书人的宿命——知道得越多,说得越少。"

回到住处,苏明远久久不能入眠。今日在藏书楼的经历,让他对这个时代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发现,即使是在最纯净的学术殿堂中,政治的阴影也无处不在。那些珍贵的史料,那些被掩盖的真相,都在提醒着他:在这个时代,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真实性,更在于其政治安全性。

更让他不安的是,他发现自己己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这种逻辑。当钱老问他如何对待那些敏感真相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公开它们,而是隐藏它们。这种反应虽然符合政治现实,但也标志着他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正在进一步沦丧。

在现代,他绝不会容忍这种对真相的掩盖和扭曲。但在这里,他不仅容忍了,甚至开始为这种做法寻找合理的解释。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几乎不可察觉,但却是深刻而不可逆的。

窗外传来夜鸟的啼叫,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凄清。苏明远望向窗外的夜空,那里有他永远回不去的故乡,也有他正在逐渐遗忘的理想。

而明天,他还要继续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探索前行。在典籍的海洋中,他寻找到了珍贵的知识,但也失去了一些更珍贵的东西——那种对真相的执着追求,那种对权威的本能质疑。

在这座古老的藏书楼里,一个现代灵魂正在经历着最深刻的蜕变。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真相教会了他政治智慧,但也让他学会了精神妥协。而这种妥协,就像夜色中那些渐渐模糊的星光一样,是如此自然,又是如此不可挽回...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10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