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白风清,秋夜如水。
苏明远刚从师门家宴归来,心中还回味着那温馨的家庭氛围,忽闻窗外有人轻叩:"明远兄,可是睡下了?"
声音熟悉,是同窗好友赵子明。苏明远忙起身开门,只见赵子明手提一盏风灯,身后还跟着李文谦、钱志诚两人。
"三位兄长深夜来访,所为何事?"苏明远让三人进屋,重新点亮油灯。
"今日听闻朝中又有变故,我等心中不安,特来与明远兄商议。"赵子明放下风灯,神色凝重,"前日传来消息,西夏又在边境挑衅,朝廷议和还是用兵,众说纷纭。"
李文谦接过话头:"更令人忧心的是,听说有大臣建议增加赋税,以充军费。百姓本就困苦,若再加重负担..."
钱志诚则摇头叹息:"说来可笑,我等在此埋首经史,却不知天下大势。今日偶听师长与人谈及时政,方知朝廷内外困顿至此。"
苏明远为三人斟茶,心中思绪万千。作为一个来自现代的人,他对北宋面临的困境有着超越时代的认知——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党争不断,外敌环伺。但此时此刻,面对这些忧国忧民的同窗,他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呢?
"诸位兄长忧国之心,令明远敬佩。"苏明远缓缓开口,"只是天下大事,岂是我等书生所能轻易评判?"
"明远兄此言差矣!"赵子明激动地站起身来,"《孟子》有云:'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等既读圣贤书,岂能不关心天下苍生?"
李文谦也点头附和:"正是如此。若我等只知埋头读书,不闻窗外事,即便中了进士,又如何能治国安民?"
钱志诚更是慷慨激昂:"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等虽还是学子,但这颗忧国之心不能缺失!"
看着三位同窗激动的神情,苏明远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感。在现代,很少有年轻人会如此真挚地关心国家大事,更多的是关注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而眼前这些古代青年,却怀着如此纯真的理想主义精神。
"诸位说得对。"苏明远收敛心神,"那我们就来谈谈天下大势吧。只是..."他环视三人,压低声音,"此间所谈,只供我等交流学习,不可外传。"
三人郑重点头。
"既然如此,明远兄以为,当前朝廷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赵子明问道。
苏明远沉吟片刻,组织着语言。他必须小心翼翼,既要表达自己的见解,又不能显得过于超前:"愚以为,当前朝廷之困,表面看是财政紧张、边患不断,实则根源在于国家治理体制的积弊。"
"体制积弊?"李文谦皱眉,"明远兄能否详细说明?"
苏明远点点头:"诸位可曾想过,为何朝廷年年增税,国库却依然空虚?为何养兵百万,却屡败于西夏小国?"
"这..."钱志诚迟疑道,"莫非是官员贪腐,将士不力?"
"贪腐将懦固然是问题,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制度设计。"苏明远谨慎地说道,"以财政而言,朝廷设官过多,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同一件事,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协调,效率低下,耗费巨大。"
赵子明眼中一亮:"明远兄的意思是,应该精简官员,提高效率?"
"正是。"苏明远点头,"但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朝廷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政令畅通,赏罚分明。"
李文谦若有所思:"监督机制...你是说御史台、谏官之类?"
苏明远摇头:"现有的监督体系虽然存在,但往往流于形式。真正的监督,应该是制度性的,而非人治性的。"
"制度性?"三人都露出困惑的神色。
苏明远意识到自己说得过于超前了,连忙解释:"比如说,可以建立定期的官员述职制度,让百姓参与评议;可以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首接对皇帝负责;可以制定详细的法规,让官员的行为有章可循。"
钱志诚听得入神:"明远兄这些想法,倒是颇有见地。只是..."他迟疑了一下,"让百姓参与评议官员,这...这会不会有些..."
"有些什么?"苏明远问道。
"有些...不合礼制?"钱志诚小心地说道,"自古以来,都是上治下,哪有下评上的道理?"
苏明远心中一震。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刚才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一些现代的民主监督理念。在古代,这确实是惊世骇俗的想法。
"志诚兄说得对。"他连忙补救,"明远刚才失言了。不过,圣人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百姓的意见还是应该重视的。"
赵子明点头:"《孟子》确实如此说。只是如何听取民意,确实需要谨慎考虑。"
李文谦则转移了话题:"说到军事,明远兄以为我朝军队为何屡败?"
苏明远暗自松了一口气,这个话题相对安全一些:"以愚之见,我朝军队的问题在于缺乏统一指挥和有效训练。"
"愿闻其详。"三人都凑近了些。
"朝廷为防武将专权,将兵权分散,将不识兵,兵不识将。临敌之时,指挥混乱,配合不力。"苏明远分析道,"再者,军队长期缺乏实战训练,养尊处优,战斗力自然下降。"
钱志诚忧虑地说:"可是,若不分散兵权,万一有武将造反怎么办?"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10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