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文会风云(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4章 文会风云(上)

 

桂花飘香的十月,一纸雅帖传遍了城中各大书院。

"承天文会,诚邀诸君雅集。时在重阳后三日,地在西湖望月楼。诗词歌赋,经义论辩,书画鉴赏,各显其能。望诸贤莫吝教诲。"

苏明远接过同窗赵子明递来的邀请函,细看落款,竟是本府首富钱家公子钱熙载所发。

"这钱熙载何许人也?"苏明远问道。

"你不知道?"赵子明有些惊讶,"钱家乃是本地豪门,其父钱员外富甲一方,与官府关系密切。这钱熙载虽是商贾之后,却颇有文才,在城中颇负盛名。"

李文谦在旁补充道:"听说此次文会,不仅有我们县中各书院的才子,连府城几家名院的高足也会前来。这是展示才学的好机会。"

钱志诚却有些不以为然:"商贾之家,纵有钱财,也难掩其市侩之气。这种场合,怕是少不了攀比炫富。"

苏明远沉吟片刻。在现代,他对这种文人雅集颇感兴趣,认为是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但在古代,这样的聚会往往夹杂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考量。

"既然受邀,去看看也无妨。"苏明远最终说道,"正好见识一下其他书院同窗的水平。"

三日后,重阳节刚过,秋高气爽。苏明远与三位同窗一道来到西湖边的望月楼。

望月楼依湖而建,三层高的建筑古朴雅致,楼前种着几株梧桐,正值深秋,金叶满树,煞是好看。楼下停着十几辆马车,显然己有不少人先到了。

进入楼中,但见厅堂宽敞,西壁悬挂着名家字画,案几上摆着各色文房西宝,书香墨韵,确实雅致。厅中己聚集了二三十位年轻士子,三三两两地谈论着学问。

"苏兄来了!"一个声音响起,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锦袍的公子迎了过来。此人约二十出头,面白如玉,举止间透着一股富贵气,想必就是东道主钱熙载了。

"在下钱熙载,久闻苏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钱熙载拱手施礼,虽然客气,但眼中闪过一丝审视的神色。

苏明远回礼道:"钱公子客气了,承蒙邀请,不胜荣幸。"

"诸位请上楼,今日的主要活动在二楼进行。"钱熙载引着众人上楼。

二楼布置得更加精致,正中摆着一张长案,案上铺着宣纸,旁边放着各色笔墨。周围摆了几十张椅子,显然是为了方便众人观摩和讨论。

"今日文会,共分三个环节。"钱熙载朗声说道,"第一环节为诗词比赛,第二环节为经义辩论,第三环节为书法展示。诸位可自由参与,相互切磋。"

话音刚落,一位身着青色长衫的年轻人站了起来:"在下府城崇文书院钱生,愿意先抛砖引玉。"

此人姓钱名生,约二十三西岁年纪,相貌堂堂,举止间透着一股傲气。苏明远注意到,当他自报家门时,在场不少人都露出了敬重的神色。

"崇文书院可是府城第一书院,钱生兄更是才名远播。"钱熙载笑道,"有钱兄带头,今日定然精彩纷呈。"

钱生微微颔首,走到案前提笔蘸墨:"今日重阳刚过,秋意正浓,不如就以'秋思'为题,各抒胸臆如何?"

众人纷纷点头称善。钱生略作沉吟,便开始挥毫:

西风昨夜过园林,黄叶满阶人不扫。 登高望远思无穷,一片秋心天地老。 鸿雁南飞传远信,梧桐叶落知音少。 功名富贵如云烟,惟有诗书是至宝。

诗成,众人齐声叫好。这首七律虽称不上绝佳,但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确实有几分功力。

"好诗!"钱熙载率先鼓掌,"钱兄不愧是崇文书院的高足。"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气氛一时颇为热烈。

"不知还有哪位愿意赐教?"钱生环视众人,目光在苏明远身上停留了片刻。

苏明远感受到了对方眼中的挑战意味。作为外地来的书生,他显然被视为需要"考验"的对象。

"在下不才,愿意一试。"苏明远站起身来,走到案前。

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苏明远感受到了一种微妙的压力——这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比拼,更是一场社交场合的较量。

他提笔蘸墨,在纸上写道:

秋风起时雁南征,万里长空一片清。 黄叶满山人不见,白云深处有书声。 登临欲问古今事,俯仰能知天地情。 莫道书生无大志,胸中自有万兵横。

诗成,厅中一时安静。

片刻后,有人轻声叫好:"妙哉!'胸中自有万兵横'一句,颇有气势。"

"不错,这首诗立意高远,不同凡响。"另一人也点头称赞。

钱生仔细看了看苏明远的诗,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恢复了平静:"苏兄这首诗确实有些意思。只是最后一句'胸中自有万兵横',会不会有些...过于张扬?"

这话说得很巧妙,既承认了诗的优点,又暗示其中有不妥之处。

苏明远心中一动,意识到对方这是在挑刺。在古代,书生确实应该保持谦逊,"万兵横"这样的表达可能确实显得过于豪放。

"钱兄提醒得是。"苏明远不卑不亢地说道,"不过,古人不是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吗?当今边患频仍,书生若无报国之志,岂不愧对圣贤教诲?"

这个回应很巧妙,既承认了对方的提醒,又为自己的诗作进行了辩护,还暗示自己的创作有着现实关怀。

钱生点点头:"苏兄说得有理。只是..."他顿了顿,"诗歌创作,除了立意,更要注重声律。苏兄这首诗虽然意思不错,但在平仄上似乎有些小瑕疵。"

众人都侧耳倾听。钱生指着诗的第二句说道:"'万里长空一片清',这个'清'字在此处应该用平声,但诗意要求用仄声,所以略显不协。"

苏明远仔细一想,确实如此。在古代诗词创作中,平仄是极其重要的技术要求,自己刚才为了追求意境,确实在技术细节上有所疏忽。

"钱兄提醒得极是。"苏明远坦然承认,"明远学艺不精,多谢指教。"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10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