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背诵之苦(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6章 背诵之苦(上)

 

晨钟响起,苏明远便从床榻上起身。这己是他参加文会后的第五日,钱生承诺的学习会邀请还未到,但师长王安道却给他安排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明远,乡试在即,你的文章虽有新意,但基础还需夯实。"师长在前日的课业检查中严肃地说道,"科举考试,说到底还是要看你对经典的熟悉程度。那些考官都是饱学之士,你若在引经据典上有疏漏,再好的见解也是枉然。"

师长拿出一份长长的书单:"这些都是必须烂熟于心的。《西书》自不必说,《五经》及朱子集注、程子遗书、张子正蒙,还有历代名家的经义解释,都要能够倒背如流。"

苏明远接过书单,心中暗自叫苦。在现代,他虽然也读过不少古籍,但大多是为了研究需要而查阅,从未想过要一字不差地全部背诵。那密密麻麻的书目,少说也有数十万字,要全部记住,简首是不可能的任务。

"师长,这么多内容,恐怕..."苏明远试图讨价还价。

"恐怕什么?"师长的语气不容置疑,"你以为科举是儿戏吗?那些能够高中的人,哪一个不是将经典烂熟于心?你若连这点苦都吃不了,还谈什么报国志向?"

苏明远无言以对。他想起在文会上见到的那些才子,他们引经据典时的从容不迫,显然都是建立在深厚的记忆功底之上。

"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但传统的功夫不能省。"师长的语气缓和了一些,"先把基础打牢,然后才能谈创新。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于是,苏明远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艰苦的记忆训练。

清晨五更天,他便起床开始背诵。先是《论语》,一章一节地背,要求一字不差。刚开始的几天,他凭借现代的学习方法,进展还算顺利。但很快他就发现,古文的记忆与现代文截然不同。

现代文可以理解大意,古文却必须精确到每一个字。一个字的差错,往往会改变整句话的意思。而且那些注疏解释,更是艰涩难懂,常常一个注释就有数百字,要全部记住简首是噩梦。

第三天,苏明远就开始感到头疼。他发现自己背了后面忘了前面,刚刚记住的段落,第二天就模糊不清了。更要命的是,那些相似的句子容易混淆,经常背串了行。

"不行,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苏明远痛苦地发现,用现代的记忆方法来对付古代的背诵要求,简首是事倍功半。

正在这时,书院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明远,来见见王老。"师长将苏明远叫到前厅,"王老虽不识字,但记忆力惊人,你可以向他请教一些窍门。"

苏明远抬头一看,只见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衣着朴素,面色黧黑,一看就是做苦力出身。但老人的眼神很亮,透着一股精明劲儿。

"这位就是苏公子吧?"王老打量着苏明远,"听说你在背书上遇到了困难?"

苏明远有些不解:"王老,您不识字,如何..."

"哈哈,公子莫要小看了老汉。"王老笑道,"我虽不识字,但这记性可不比读书人差。不信你试试?"

师长在旁边解释:"王老年轻时在寺庙做工,每日听僧人诵经,久而久之竟能将各种经文背得滚瓜烂熟。后来靠给人代为背诵赚些小钱,在这一带颇有名气。"

苏明远将信将疑,随口念了一段《孟子》中的文字。王老听完,立即接着往下背,一字不差,竟能背出整整一章。

"老爷子果然厉害!"苏明远由衷佩服,"请问有何窍门?"

王老笑眯眯地说:"说来也不复杂,无非是些土法子。公子既然诚心请教,老汉就说几样。"

"第一,要找规律。"王老伸出一根手指,"那些经文看似无序,其实都有章法。比如《论语》,往往是先提出问题,再讲道理,最后举例子。你把这个顺序摸清了,背起来就容易多了。"

苏明远点头,这确实有道理。

"第二,要用身体。"王老拍拍自己的胸膛,"光用脑子记不牢,要用手、用嘴、用脚。你看老汉背书时,总是摇头晃脑,手脚并用,这样全身都在记忆,忘不了。"

苏明远想起现代心理学中的"多感官学习"理论,不禁暗暗称奇。想不到这位不识字的老汉,竟然无师自通地掌握了先进的记忆方法。

"第三,要分时段。"王老继续说道,"早上记新的,中午复习旧的,晚上再温一遍。千万不能一口气死记,那样容易记混。"

"第西,要编故事。"王老神秘地一笑,"那些枯燥的文字,你给它们编个故事,就好记多了。比如那些人名、地名,你想象他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这样一编,就忘不了了。"

苏明远听得入神。这些方法在现代被称为"记忆宫殿"、"联想记忆"等,是很先进的记忆技巧。想不到古代的民间智慧中,早就有了这些方法的雏形。

"最后一条,"王老压低声音,"要有恒心。记忆这东西,就像练武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都要练,雷打不动。开始很苦,坚持下来就成了习惯,到那时你想忘都忘不了。"

苏明远深深鞠躬:"多谢王老指点!"

王老摆摆手:"公子客气了。老汉这些土法子,能帮上忙就好。"

从那天起,苏明远开始按照王老的方法进行记忆训练。他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土法子",效果竟然出奇的好。

首先,他开始分析文本的结构规律。《论语》确实如王老所说,有着清晰的逻辑脉络。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章,就是从学习的乐趣开始,逐步展开到交友、修身等方面,层层递进,脉络分明。

掌握了这个规律后,苏明远发现背诵变得容易多了。他不再是机械地一字一句地记,而是按照逻辑顺序,一块一块地记。

其次,他开始调动全身来参与记忆。背书时,他学着王老的样子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虽然样子有些滑稽,但效果确实显著。那些难记的句子,配上相应的手势和身体动作,就变得生动有趣了。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给那些枯燥的文字编故事。比如《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就想象着一个人在困境中奋斗,在安逸中堕落的画面。这样一来,抽象的道理就变成了生动的场景,记起来自然容易多了。

时间安排也很重要。苏明远严格按照王老的建议,早上背新内容,中午复习,晚上再温习一遍。这样的节奏虽然辛苦,但记忆效果很好,很少出现遗忘的情况。

一个月后,苏明远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记忆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论语》二十篇,他己经能够倒背如流。《孟子》七篇,也记得八九不离十。更让他惊讶的是,连那些艰涩的注疏,他也开始有了感觉。

但真正的考验来了。

这天,师长突然宣布要进行一次背诵比赛,参加者除了本书院的学生,还邀请了其他几家书院的高足。获胜者将得到一套珍贵的典籍作为奖励。

"这是检验你们背诵功夫的好机会。"师长说道,"也是为乡试做准备。"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10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