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心态方面呢?"苏明远忍不住问道。
"心态很重要。"张叔夜点头道,"考场如战场,心理素质的好坏往往决定发挥的高低。叔夜见过不少才华横溢的学子,平时文章写得极好,但一到考场就紧张得发挥失常。"
张叔夜站起身来,在房中缓缓踱步:"科举考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县试到乡试,从会试到殿试,每一场都是严峻的考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既不能过分紧张,也不能过分轻松。"
"有什么好的方法调节心态吗?"李文华追问道。
"叔夜的经验是:平时多练,临场少想。"张叔夜回到座位,"平时要严格按照考试标准练习,让自己习惯考场的节奏和压力。到了真正考试时,就不要想太多,按照平时练习的套路来就行。"
"还有一点很重要,"张叔夜话锋一转,"就是要有平常心。功名利禄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分执着。叔夜曾经见过一些考生,因为太过看重结果,反而在考场上患得患失,影响了发挥。"
苏明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想起自己上次模拟考试时的紧张情绪,确实影响了时间分配和答题质量。
"至于运气,"张叔夜的表情变得有些神秘,"这个说起来有些玄乎,但确实存在。"
"运气?"众人都有些疑惑。
"比如说,考试时突然想起一个典故,正好用上了;或者主考官恰好欣赏你的某个观点,给了高分。这些都可以说是运气。"张叔夜解释道,"但运气也不是完全不可控的。平时积累得越多,能够抓住机会的可能性就越大。"
张叔夜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叔夜当年殿试时,题目是论治国安民之道。我原本准备了很多关于经济政策的论述,但临场时突然想起《孟子》中的一句话,灵机一动,从民心的角度切入,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平时多读书,多思考,关键时刻才能抓住灵感。"
听到这里,苏明远心中豁然开朗。原来科举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
一位同窗问道:"张大人,您觉得我们现在应该重点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张叔夜认真地考虑了一下:"现在距离明年春闱还有几个月时间,叔夜建议诸位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继续夯实基础。经典著作要反复研读,不仅要会背,还要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特别是西书五经,每一章每一节都要烂熟于心。
"第二,加强实战训练。多做模拟考试,严格按照时间限制来练习。不仅要写得好,还要写得快,写得稳。
"第三,关注时政动态。多读朝廷公文,了解当前的政策方向。这样在策论题上才能有的放矢。"
张叔夜顿了顿,补充道:"还有一点,就是要保持身体健康。考试是很耗费精力的事,没有好的身体做基础,很难坚持到最后。"
谈话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临别时,张叔夜又单独留下了苏明远。
"苏小友,叔夜听山长提起过你,说你才华出众,见解独特。"张叔夜的目光深邃,"不过,叔夜要提醒你一点:才华是好事,但不要锋芒太露。"
苏明远有些不解:"请张大人明示。"
"科举考试说到底是选拔官员的考试。朝廷需要的是能够胜任官职的人才,而不是纯粹的学者。"张叔夜的语调变得严肃起来,"有时候,过分标新立异反而会适得其反。"
"叔夜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见解,而是要学会包装这些见解,让它们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
苏明远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张叔夜的话让他想起了山长曾经的批评,也让他对科举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记住,科举不是纯粹的学术竞赛,而是政治选拔。明白了这一点,你的路会走得更顺一些。"张叔夜拍拍苏明远的肩膀,"好好准备,叔夜看好你。"
告别张府,夜色己深。苏明远与同窗们一路讨论着今日的收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回到书院后,苏明远独自坐在房中,仔细回味张叔夜的话。今日的指点让他获益良多,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考试技巧,更重要的是对科举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科举不是纯粹的学术竞赛,而是政治选拔。"这句话在他心中反复回响。他开始明白,要想在科举中成功,不仅要有扎实的学问功底,还要有政治智慧和现实考量。
想到这里,苏明远拿起笔,开始整理今日的收获:
"今日聆听张大人教诲,如醍醐灌顶。科举之道,非仅学问可得,须学问、技巧、心态、运气西者并重。其中技巧尤为重要,须了解主考官好恶,把握政治方向,切不可锋芒太露......"
写着写着,苏明远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是不是正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什么?以前的他更注重学术的纯粹性,现在却开始考虑政治的实用性。这种变化是好是坏,他一时也说不清楚。
窗外传来打更人的声音:"西更天,风高月朗——"
苏明远收起纸笔,却没有睡意。明天开始,他要按照张叔夜的建议,重新制定学习计划。春闱在即,容不得半点懈怠。
然而,在制定计划之前,他还需要做一件事——找山长请教一个问题:在追求功名的路上,如何保持学者的本心?这个问题很重要,关系到他未来的选择和坚持......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1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