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苏明远便匆匆赶往城东的梅花巷。昨夜陈彦回提到的那位黄老先生,据说是省城中最善于点拨考生的名师,虽不授课讲学,却能一语点醒梦中人。能得他指点一二,胜过苦读十年书。
梅花巷深处,一座朴素的小院映入眼帘。门前并无招牌,只有几株梅树探出墙头,此时虽非花季,却也显得清雅脱俗。苏明远正在犹豫是否敲门,院门却自己开了。
"是苏公子吧?"一个清瘦的老者出现在门口,须发皆白,眼神却异常锐利,"老夫黄庭坚,久闻苏公子大名。"
苏明远大吃一惊,连忙深深一揖:"学生不才,何敢劳动先生大驾?"
黄庭坚摆摆手,笑道:"陈彦回那小子昨夜便来通报,说遇到一位江北才俊,文章颇有可观之处。老夫正闲来无事,便想见识见识。"
进得院内,苏明远发现这里简首是个小型的文人聚会所。院子虽不大,却布置得雅致非常。书房内墨香阵阵,墙上挂着几幅字画,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典籍。最引人注目的是案头那堆文稿,想必是其他考生的习作。
"先生,学生此来是想..."
"不必多言,"黄庭坚打断了他的话,"老夫知道你的来意。不过在指点你之前,先让老夫看看你的文章。听说你前不久写了一篇《论王道》?"
苏明远心中一惊,没想到自己的文章竟己传到这里。他从怀中取出那篇策论,恭敬地递给黄先生。
黄庭坚接过文章,并未立即阅读,而是先仔细端详了苏明远一番,然后缓缓展开文稿。室内一时寂静无声,只听得到翻页的声音和黄先生偶尔发出的"嗯"声。
良久,黄庭坚放下文章,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文章确实不错,立意高远,论述清晰,文笔也算流畅。但是..."
"但是什么?"苏明远急切地问道。
黄庭坚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苏明远说道:"但是这篇文章,在乡试中恐怕得不了高分。"
"为何?"苏明远更加不解了。
黄庭坚转过身来,神情变得严肃:"苏公子,你可知道科举考试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选拔人才,为国效力。"苏明远毫不犹豫地回答。
"表面上确实如此,"黄庭坚点点头,"但深层次来说,科举考试是在选择什么样的人才?选择能够维护现有秩序、理解朝廷意图的人才。"
苏明远陷入沉思。作为现代人,他当然理解考试的政治性质,但在古代亲身经历时,这种感觉格外强烈。
黄庭坚继续说道:"你这篇《论王道》,立意虽好,但过于理想化。你在文中提到的一些观点,虽然符合经典原意,却未必符合当前的政治需要。"
"那学生应该如何改进?"
黄庭坚笑了笑,重新坐下:"这就要说到考试的技巧了。苏公子,你可知道今年的主考官是谁?"
"听说是翰林学士王安礼。"
"不错。王安礼虽然学问渊博,但他有个特点,就是非常注重文章的政治正确性。他不喜欢过于激进的观点,也不喜欢过于保守的态度。他要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苏明远若有所思:"先生的意思是,我们要揣摩主考官的心意?"
"正是如此,"黄庭坚毫不讳言,"这并非阿谀奉承,而是一种智慧。你想想,朝廷选拔官员,自然希望这些人能够理解并执行朝廷的政策。如果连主考官的心意都揣摩不透,又如何能在官场上立足?"
这番话让苏明远心中五味杂陈。在现代,他也知道考试有标准答案,但那种标准化相对简单首接。而这里的"标准答案",却是如此复杂微妙,需要对政治形势有深刻的理解。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苏明远问道。
黄庭坚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册子:"这是近五年来各次乡试的优秀策论选集。你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
苏明远接过册子,随手翻了几页,发现这些文章确实有共同特点:既不会过分激进地批评现状,也不会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在肯定大方向的前提下,提出一些温和的改进建议。
"再者,"黄庭坚继续说道,"你要学会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比如,不要首接说'当今弊政如何如何',而要说'窃观往昔,间有不便之处'。不要说'应该大刀阔斧地改革',而要说'宜渐进调整,以求完善'。"
苏明远暗自苦笑,这不就是古代版的"政治正确"吗?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要想在这个体系内生存发展,就必须学会使用这套话语。
"还有一点很重要,"黄庭坚压低声音说道,"你要学会引用。但引用什么,如何引用,大有讲究。"
"愿闻其详。"
黄庭坚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下几个名字:"孔子、孟子、程颢、程颐、司马光...这些人的话,可以大胆引用。因为他们代表的是正统思想,主考官不会有异议。"
然后他又写下另外几个名字:"苏轼、苏辙、王安石...这些人的观点,引用时要格外小心。虽然他们都是大才,但政治立场有争议,一不小心就会引起主考官的反感。"
苏明远看着这些名字,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在现代的文学史课堂上,苏轼、王安石都是他非常崇敬的人物,但在这里,他们却成了需要小心对待的"敏感词"。
"先生,这样做是否有些...不太合适?"苏明远迟疑地问道。
黄庭坚看了他一眼,神色变得严肃:"苏公子,你是要做学问,还是要通过考试?"
"这两者不能兼得吗?"
黄庭坚长叹一声:"理想状态下当然可以,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你看,"他指着案头的那堆文稿,"这些都是今年来求教的考生习作。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之辈,但能在乡试中脱颖而出的,往往不是文采最佳的,而是最能把握分寸的。"
苏明远沉默了。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当然知道考试技巧的重要性,但亲身经历这种"技巧化"的过程,还是让他感到某种说不出的失落。
看出了苏明远的心思,黄庭坚的语气缓和了一些:"苏公子,老夫并非要你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相反,只有先通过考试获得地位,才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就像是...就像是先学会游戏规则,然后才能改变游戏。"
这番话让苏明远心中一动。是啊,如果连这个体系都进不去,又谈何改变呢?在现代社会,不也是这样吗?先要适应现有的规则,获得话语权,然后才能推动变革。
"那么,具体的答题策略呢?"苏明远决定暂时放下内心的纠结。
黄庭坚满意地点点头:"这就对了。首先,策论的结构要严谨。开头要点题,表明你对题目的理解;然后分几个层次论述,每个层次都要有理有据;最后要有总结和建议,但建议要实用可行,不能空泛。"
他边说边在纸上画着结构图:"再者,论述过程中要体现你的学识,但不能卖弄。恰到好处地引用经典,显示你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但不要引用过于冷僻的典故,免得主考官不解其意。"
苏明远认真地记着笔记,内心却有种奇异的感觉。这些技巧,和他在现代准备各种考试时掌握的方法,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看来,考试这种制度,在本质上确实是相通的。
"还有一点,"黄庭坚继续说道,"字迹一定要工整。主考官阅卷时间有限,字迹潦草的文章很容易被忽略。而且,工整的字迹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态度,表明你对考试的重视。"
"字迹..."苏明远苦笑,这确实是他的弱项。现代人习惯了电脑打字,手写能力确实退化了不少。
似乎看出了他的担忧,黄庭坚说道:"这几天你可以多练练字。不求达到书法家的水准,但至少要让人看得清楚,看得舒服。"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里,黄庭坚详细地分析了苏明远那篇《论王道》的问题所在,并逐段给出了修改建议。苏明远惊讶地发现,经过修改后的文章,虽然核心观点没有大的变化,但表达方式变得更加圆润,政治敏感度大大降低,同时又不失深度和见地。
"这就是考场文章的艺术,"黄庭坚总结道,"要在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种在官场上必备的能力。"
临别前,黄庭坚又给了苏明远一些实用的建议:"考试期间要注意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答题时要控制好时间,不要在某一题上花费过多精力。还有,一定要留出时间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走出小院时,苏明远回头看了一眼那几株探出墙头的梅树。他忽然想起一句诗:"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这个时代,要想获得成功,确实需要经历各种磨练,包括学会适应一些自己原本不太认同的规则。
回到客栈的路上,苏明远的心情颇为复杂。黄庭坚的指点确实非常实用,对他通过乡试会有很大帮助。但同时,他也感到某种微妙的变化正在自己内心发生。
那种变化很难用言语描述,就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认同。他开始理解并接受这套游戏规则,开始学会用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虽然表面上他仍然保持着现代人的理性和批判精神,但在深层次上,某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
回到客栈时,陈彦回正在院子里等他。
"如何?黄先生的指点可有收获?"陈彦回关切地问道。
"收获颇丰,"苏明远真诚地回答,"黄先生确实名不虚传。"
"那就好,"陈彦回松了口气,"明日便是同乡聚会,到时又是另一番见闻了。"
苏明远点点头,心中却在想着另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他将如何平衡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要求?而这种平衡,又将如何改变他这个现代人的精神内核?
夜深了,苏明远躺在床上,脑海中反复回想着白天的对话。黄庭坚的话语如甘露一般滋润着他求知的心田,但同时也像温水一样,正在慢慢地改变着什么...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1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