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举人新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7章 举人新身

 

秋日的暖阳透过窗棂洒在苏明远身上,他正端坐在新换的举人服前,凝视着那身代表全新身份的深青色袍服。衣料质地精良,袖口和领边都有精致的云纹刺绣,胸前的补子上绣着代表举人身份的图案。这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是他在这个时代获得认可的有形证明。

"苏举人,知府大人有请。"门外传来差役恭敬的声音。

这个称呼让苏明远心中一动。从昨日放榜到现在,他己经听过无数次"苏举人"这个称谓,每一次都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来得如此自然,仿佛他生来就应该享受这样的尊重。

换上举人服,苏明远走出客栈。街道上的人们看到他的服饰,纷纷侧身行礼,眼中满含敬意。一个卖菜的老妇甚至放下手中的活计,深深一揖:"见过举人老爷!"

这种被人敬仰的感觉让苏明远内心深处涌起一阵暖流。作为现代人,他当然知道这种等级制度的弊端,但亲身体验这种社会地位的变化,感受却是完全不同的。人性中对于尊重和认可的渴望,在任何时代都是相通的。

知府衙门庄严肃穆,朱红色的大门敞开着,门前站着数名衙役。看到苏明远到来,门房连忙迎上前去:"苏举人里面请,知府大人己经恭候多时了。"

步入衙门,苏明远被引导到花厅等候。这里己经坐着十几个人,都是今科新中的举人。大家见面都格外亲热,毕竟从今往后,他们就是同年同科的袍泽兄弟了。

"明远兄来了,"陈彦回起身相迎,"快来坐,知府大人马上就到。"

不多时,知府韩明德步入花厅。这是一个年约五十的中年人,面容威严但不失和蔼,举止间透着官场老手的圆融。

"诸位新科举人,"韩知府拱手道,"恭喜诸位高中,为我府增光。今日设宴,一来为诸位庆贺,二来也想与诸位结识一番。"

众人连忙起身回礼。苏明远注意到,知府对他们的态度非常客气,几乎是以平等的身份在交流。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举人身份的重要性——即使是知府这样的地方大员,也要对举人们礼遇有加。

宴席开始后,韩知府逐一与每位举人交谈,询问他们的家世背景、学习经历和未来打算。轮到苏明远时,知府的态度格外亲切。

"苏举人年纪轻轻就能高中,实在难得,"韩知府赞叹道,"听说你的策论写得颇有见地,可否谈谈对当前时政的看法?"

苏明远心中一凛,知道这是一个考验。他谨慎地组织语言:"学生才疏学浅,不敢妄议时政。只是觉得当今圣上英明,朝政清明,我等读书人当以报国为己任,不负所学。"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忠诚,又避免了敏感话题。韩知府满意地点点头:"苏举人谦逊有度,必成大器。将来若有机会入朝为官,定能为国分忧。"

宴席结束后,韩知府私下留住了苏明远。

"苏举人,老夫看你气质不俗,想必家学渊源?"

苏明远微微一愣,随即想起自己现在的身份背景:"家父早逝,全靠慈母含辛茹苦,才有今日。"

"难得,难得,"韩知府感慨道,"寒门出贵子,更见真才实学。苏举人,老夫有句话想说——功名只是开始,如何运用这份功名才是关键。望你谨记。"

这番话意味深长,苏明远恭敬地应道:"学生定当铭记大人教诲。"

回到客栈,苏明远开始整理这几日收到的各种邀请和拜帖。中举之后,他的社交圈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那些高不可攀的人物,现在都主动向他示好;以前那些平等交往的同窗,现在看他的眼神也多了几分敬意。

最让他感慨的是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件。信是他的"母亲"写来的,字里行间满含喜悦和骄傲:

"吾儿高中举人,母心甚慰。乡邻皆来道贺,言我教子有方。然母知此皆为儿之努力所得,非母之功也。望儿莫忘初心,将来为官一方,当以百姓为念,莫负所学..."

读着这封信,苏明远心情复杂。这个时代的"母亲"对他寄予了厚望,而他确实也在这个身份中找到了归属感。但同时,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彻底融入这个时代的价值体系。

那种融入是如此自然,如此令人满足。当人们称呼他"苏举人"时,当知府对他礼遇有加时,当乡邻为他感到骄傲时,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尊重,更是内在的认同。

傍晚时分,苏明远独自漫步在省城的街头。夕阳西下,古城在金辉中显得格外庄严。他想起初来这个时代时的惶恐和不适,想起在县学时的迷茫和挣扎,想起为了适应科举制度而做出的种种妥协和改变。

现在,这一切都有了回报。他不再是那个格格不入的穿越者,而是一个真正融入了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这种融入的代价是什么?他似乎己经不太在意了。

"明远兄!"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

回头一看,是李知书正快步走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知书兄,恭喜恭喜,"苏明远拱手道,"今日可有什么安排?"

"刚从家书中得知,家中父母和妻儿都为我高兴得不得了,"李知书激动地说道,"我准备明日就启程回乡,先向父母报喜,然后闭门读书,准备明年的会试。你呢?"

"我也是这个打算,"苏明远点点头,"乡试只是开始,会试才是真正的考验。"

两人一边走一边聊,谈论着对未来的规划。苏明远发现,现在的自己谈起这些话题时,己经完全没有了最初的疏离感。他真正把自己当成了这个时代的一员,把科举仕途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了,"李知书忽然说道,"我听说京城的会试竞争更加激烈,不仅要有学问,还要有门第和人脉。我们这些寒门出身的,恐怕要更加努力才行。"

"确实如此,"苏明远深以为然,"不过既然能中乡试,说明我们的实力还是有的。只要用心准备,应该不会太差。"

这番对话让苏明远意识到一个问题:随着地位的提升,他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在县城时,他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学问就够了;在省城时,他需要学会政治技巧和人际关系;到了京城,恐怕还要掌握更多朝廷内部的游戏规则。

这个认识既让他兴奋,又让他有些不安。兴奋的是,他终于有机会接触到这个时代的核心权力圈;不安的是,他担心在这个过程中会失去更多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夜晚,苏明远在灯下整理着这段时间的学习笔记。从最初的西书五经,到后来的策论技巧,再到各种政治智慧,他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他的思维方式也在悄然改变。那些原本在他看来有些迂腐的观念,现在己经成为他思考问题的基础;那些原本让他反感的等级观念,现在也被他自然地接受了。

这种改变是好是坏?苏明远有时候会这样问自己。但很快他就会摇摇头,不再深究。因为他发现,这种改变让他在这个时代生活得更加如鱼得水,让他能够真正融入这个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至于那些关于现代性、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的东西,似乎己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在这个时代,能够成功地适应环境,获得社会认可,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深夜时分,苏明远写下了一段感想:

"知不可忽骤得,诚哉斯言也。自余初来此世,凡事皆感陌生。然经数年苦学,方知古人智慧之深,制度之精。今日得中乡试,虽为一时之荣,然深知此乃长路之始。往昔之我,多有偏见,以为古制皆弊;今日之我,渐明其理,知其不易。盖天下之事,非一日可成,非一人可改。吾等后学,当先明其意,继承其精神,然后方可言变革也..."

写完这段话,苏明远自己都有些吃惊。这完全是古代士大夫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刻意为之。

他意识到,自己己经不再是那个对古代制度充满批判的现代人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真正认同这个时代价值观的古代读书人。这种转变是如此彻底,以至于他自己都感到惊讶。

但同时,他也感到一种深深的满足。这种满足来自于归属感,来自于被社会认可的成就感,来自于找到人生方向的充实感。

窗外,省城在夜色中安静下来。明天,他就要启程回乡,向"母亲"报喜,然后开始准备会试。那将是他人生的下一个重要阶段,也将是他在这个时代进一步蜕变的开始。

而那个曾经的现代人苏明远,那个充满批判精神和现代思维的灵魂,正在这个古老时代的温润怀抱中,静静地沉睡过去,再也不会醒来。

远处传来寺庙的钟声,悠扬而深远,仿佛在为这场跨越千年的精神蜕变而唱挽歌。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12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