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桥头议事(中)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3章 桥头议事(中)

 

晨光熹微,鸡鸣破晓。苏明远早己站在河畔,凝视着那座残破的木桥。昨夜灵感乍现,他几乎彻夜未眠,将设计图纸反复修改。此刻,他的眼中闪烁着既是疲惫又是兴奋的光芒,如同一位即将面对命运裁决的谋士。

不多时,村民陆续到来。男丁们带着斧凿木锯,老者们则摇着蒲扇,准备出谋划策。李村长领着众人来到苏明远身边,目光中满是期待与信任。

"苏先生,今日如何安排?"

苏明远展开图纸,声音沉稳:"请几位身强力壮者下水检查桥基,再选十人预备木料,其余人分组准备绳索与工具。"

村民们迅速行动起来。苏明远站在河岸,指挥若定。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的穿越者,而是一位融入古代生活的匠人与学者,将现代知识与古老智慧完美结合。

"苏先生好大的威风啊。"

一个阴冷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周通带着几名壮汉站在不远处,面带讥讽。在他身边,还有一位身着绸缎长袍的中年男子——正是赵员外本人。

村长脸色微变,上前行礼:"赵员外大驾光临,有失远迎。"

赵员外微微颔首,目光却落在苏明远身上:"听闻有位才高八斗的书生,要用三日时间修好断桥,特来一观。"

苏明远拱手还礼,不卑不亢:"赵员外谬赞了,在下不过学了些皮毛,愿为乡亲们略尽绵力。"

赵员外捋须轻笑:"年轻人有志气是好事。不过,修桥非同小可,若出差错伤了人,可就不美了。"

话音未落,河中突然传来一声惊呼。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检查桥基的一名村民失足落水,被急流冲向下游。

"救人!"苏明远大喝一声,几乎是本能地冲向河岸。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他的手腕被人紧紧握住。回头一看,是李语梅,她的眼中既有阻止,也有另一种复杂情绪。

"先生且慢,"她低声道,眼神示意河下方,"王大伯水性极好。"

果然,几名村民己迅速应对,有人抛出绳索,有人下水救援,落水者很快被拉回岸边,虚惊一场。

苏明远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莽撞。在这个时代,他的身份是教书先生,若贸然跳水救人,不仅有损体面,更可能因水性不佳反成累赘。

赵员外意味深长地看了苏明远一眼:"苏先生果然心系百姓,可敬可佩。不过,修桥一事,还是交给懂行的人吧。周管事己请了县城的匠人,三日后到。"

苏明远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多谢赵员外好意。不过,既己答应村中父老,便会言出必践。三日之期,不敢延误。"

赵员外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似乎没想到这个看似斯文的书生如此倔强。他微微眯起眼睛:"那么,我便拭目以待。若三日后桥成,定当设宴相庆;若不成......"

他意味深长地留下半句话,转身离去,周通跟在身后,回头投来冷笑。

李村长走到苏明远身边,忧心忡忡:"苏先生,赵员外乃县里有名的富户,与县衙关系匪浅。若得罪了他......"

苏明远摇头一笑:"村长无需担忧。修桥一事,我自有把握。再者,赵员外若真心为村中谋福,见桥修好,又有何不乐之理?"

村长叹息一声,没有再言。河岸上的工作仍在紧张进行。苏明远察觉到,方才那一幕己在无形中加深了村民与赵员外之间的隔阂。

修桥,不再只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而成了一场无声的较量。

午后,骄阳似火。村民们挥汗如雨,按照苏明远的指导,将一根根木料按特定角度交错叠加。这种构造方法,在现代世界称为"重叠梁拱桥",而在北宋时期,它有一个更为诗意的名字——"虹桥"。

苏明远亲自示范如何将木材精准切割,如何设计交叉支点,又如何以竹索紧系各部件。他那双平日执笔的手,此刻满是茧子和伤痕,却依然灵巧有力。

老木匠张三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惊叹:"苏先生此法,老朽行木匠数十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苏明远谦虚一笑:"此法本于古籍记载,并非在下创造。张老只是未曾见过罢了。"

这并非全然谎言。在他的前世,确实曾在古代建筑史中读到过这种桥梁结构,只是当时研究的是宋代以后的文献。如今他在宋初时期提前"复原"这种技术,倒也算是"本于古籍"——只是那"古籍"尚未写就罢了。

傍晚时分,桥的雏形己然显现。木材交错叠加,相互支撑,形成一道优美的弧线。村民们都惊叹于这种不用一根立柱就能横跨河面的奇妙结构。

"苏先生真乃神人也!"一位老者赞叹道。

苏明远摆手:"此桥成于诸位乡亲同心协力,与我何干?"

日落西山,村民们陆续散去。苏明远独自站在河畔,望着半成的桥身,内心翻涌着复杂情绪。

"外表谦逊,内心却颇为得意,是吗?"

一个清丽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苏明远回头,见李语梅立于暮色之中,眼中似有星辰。

"李姑娘慧眼如炬。"苏明远苦笑,不再掩饰,"确实,看到自己的知识能够实际应用,难免生出几分虚荣。"

李语梅走近几步,却依然保持着得体的距离:"先生无需自责。有才而自知,己是难得。我观赵员外今日之态,恐怕此事不会轻易了结。"

苏明远微微颔首:"我也有此虑。不过,既己开局,便当下棋至终。"

两人相对无言,唯有晚风轻拂,卷起几片落叶,飘向那座未完成的桥。某种微妙的情感在无言中流转,如同那交错的木梁,相互依托却又各自独立。

"语梅。"一个严厉的女声突然响起。

李村长的妻子站在不远处,面色不虞:"天色己晚,回家。"

李语梅垂首行礼:"母亲。"转向苏明远,轻声道,"先生保重。"说罢,随母亲离去。

苏明远望着她离去的背影,心中一片复杂。在这个时代,男女授受不亲,他与李语梅的每一次交谈,都在挑战着社会的边界。而他清楚知道,无论是作为一个现代灵魂,还是作为一个古代书生,都不该对这个善良聪慧的古代少女抱有任何非分之想。

夜深人静,苏明远独坐草屋中,烛影摇曳。他从怀中取出一块精巧的铜镜——这是他穿越前身上仅有的现代物品,奇迹般地随他一起穿越而来。

镜中倒映着一张陌生又熟悉的脸庞。清瘦的面容,略带疲惫的眼神,却依然透着一种学者特有的锐利与沉静。

"苏明远啊苏明远,"他轻声自语,"你到底是谁?一个迷失在时空中的现代学者,还是一个带着前世记忆的古代文人?"

这个问题,如同那座未完工的桥,悬于两岸之间,找不到明确的答案。

镜中的面容忽而模糊,仿佛隔着千年时空,他似乎看到了那个在清华图书馆埋首古籍的自己。那时的他,对古代充满浪漫想象,却从未真正理解古人的生活与智慧。

如今,他亲手设计并建造一座古代桥梁,用的是自己从古籍中学来的知识,却又将其应用在更加古老的时代。这种时空的交错与循环,恍若命运的玩笑,又似乎蕴含着某种深意。

"知不可忽骤得......"他喃喃自语,重复着那首将他带到这个时空的诗句,"托遗响于悲风......"

窗外,夜风拂过河面,发出细微的呢喃,仿佛在回应他的困惑。苏明远深吸一口气,放下铜镜,重新展开设计图纸。

无论过去与未来如何纠缠,当下的责任与承诺才是最真实的。三日之期,桥必须建成,不仅为村民,也为他自己在这个陌生时空中找到立足之地。

这座桥,不仅连接着河两岸,更连接着他与这个古老世界的命运。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4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