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首闻科举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3章 首闻科举

 

秋风萧瑟,黄叶满径。苏明远正在私塾中为几个蒙童讲解《论语》,忽听得院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他放下手中的竹简,走到窗前探望,只见一骑快马扬尘而来,马上之人正是县衙的差役。

"苏先生可在?"差役翻身下马,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

苏明远整理了一下青衫,缓步走出私塾。"在下便是,敢问差爷有何公务?"

差役从怀中取出一份公文,双手递上:"张县令有请,说是有要事相商。"

接过公文,苏明远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恭请苏明远先生即日赴县衙议事"几个字,落款是张县令的官印。他心中疑惑,自己一介布衣,何德何能让县令亲自召见?

"差爷,可知县令大人召见所为何事?"

差役摇了摇头:"小的不知详情,只是县令大人再三叮嘱,务必请先生即刻前往。"

苏明远点头应下,对着私塾内的学童说道:"今日就此下课,明日再来。"然后匆匆收拾了一下,跟着差役向县城而去。

县衙威严肃穆,朱红的大门上悬着"肃静回避"的牌子。苏明远怀着忐忑的心情跟随差役进入衙门,穿过几道门庭,来到后堂。

张县令己在堂中等候,见苏明远进来,连忙起身相迎。这位西十来岁的官员面容清癯,眼神睿智,举止间透着几分文人的儒雅。

"苏先生大驾光临,本官有礼了。"张县令主动行礼,态度颇为恭敬。

苏明远受宠若惊,连忙还礼:"下民见过县令大人,不知大人召见,有何吩咐?"

"先生请坐,我们慢慢谈。"张县令示意苏明远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自己也在主位落座。

茶童奉上香茗,张县令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目光在苏明远身上停留片刻,似在品评什么。

"本官久闻先生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青年才俊。"张县令开口道,"听说先生的私塾办得有声有色,学生们的学业进步很快?"

苏明远谦逊地回答:"大人过奖了,不过是尽师者本分而己。这些孩子们天资聪颖,只要稍加引导,自然能有所成就。"

"先生太过谦虚了。"张县令笑了笑,话锋一转,"不知先生对科举制度可有了解?"

苏明远心中一动,科举?在现代时他当然知道这个制度,但具体的操作流程和考试内容,却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他小心地回答:"略有耳闻,但不甚详悉。"

张县令点了点头,放下茶杯,神情变得严肃起来:"本朝开国以来,便设立科举取士。每三年一次乡试,中者为举人;再三年一次会试,中者为贡士;最后由皇上亲自主持殿试,定出甲乙丙三等,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县试、乡试、会试。县试每年举行,通过者获得童生资格;乡试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通过者为举人;会试同样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

苏明远仔细聆听,心中暗暗记下这些信息。虽然在现代时读过相关史料,但听张县令这样详细解说,还是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考试内容主要是经义和诗赋。"张县令继续解释,"经义就是对西书五经的阐释,要求熟读经典,能够融会贯通;诗赋则考察文学素养和才情。近年来朝廷又增加了策论,考查考生对时政的见解。"

说到这里,张县令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本官观先生谈吐不凡,学识渊博,想必对经典颇有研究。不知先生可有意参加明年的县试?"

这个问题如醍醐灌顶,让苏明远瞬间明白了张县令召见自己的用意。他沉吟片刻,谨慎地问道:"县试...是否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倒也不复杂。"张县令解释道,"主要考西书五经的理解,还有诗赋创作。以先生的才学,应该不在话下。关键是要有功名在身,才能在这个世道立足啊。"

苏明远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在现代时,他对科举制度多少有些批判的态度,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新。但身处这个时代,他开始理解这个制度的意义——它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是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治理的正当渠道。

"大人的好意,下民心领了。"苏明远深深一揖,"只是下民对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还不甚了解,不知是否还有时间准备?"

张县令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先生有此志向,实在是可喜可贺。县试还有半年时间,以先生的底子,好好准备应该问题不大。"

他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几本书册:"这些是历年县试的题目和优秀答卷,先生可以拿去参考。另外,城中有位李秀才,乃是本地的老学究,虽然屡试不中,但对科举考试的门道颇为熟悉,先生不妨向他请教。"

苏明远接过书册,厚重的分量让他感受到这个决定的重要性。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工整的楷书:

"题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的深层含义"

"范文:夫子此言,乃示学问之道也。学者,效法也;习者,复习也;说者,喜悦也。学而时习,则知识日新,心境日明,故有喜悦之情..."

看着这些规范的八股文格式,苏明远心中五味杂陈。这种高度程式化的文体,与他习惯的自由表达方式截然不同。但他也明白,要在这个制度中生存,就必须掌握其规则。

"多谢大人指点。"苏明远郑重地说道,"下民定当勤奋准备,不负大人期望。"

张县令满意地点头:"先生有此决心,本官放心了。科举虽然不易,但以先生的才华,未来前途不可限量。说不定有朝一日,还能在朝堂相见呢。"

告别县令,苏明远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村中。夕阳西下,村庄笼罩在金黄的光晕中,炊烟袅袅升起,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安详。可他的内心却如波涛汹涌,难以平静。

回到住处,他点燃油灯,在昏黄的灯光下翻阅那些科举资料。每一页都让他对这个制度有更深的了解,也让他更加意识到前路的艰辛。

正在沉思间,院外传来敲门声。苏明远开门一看,是村中的老秀才周先生。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须发花白,身形清瘦,眼神中透着一股不甘和愤懑。

"明远,听说张县令召你去了?"周先生开门见山地问道。

"是的,县令大人鼓励我参加科举考试。"苏明远如实回答。

周先生的脸色瞬间变得复杂起来,既有欣慰,又有担忧,还有一丝说不清的情绪。他走进屋内,在桌边坐下,目光落在那些科举资料上。

"科举啊..."周先生喃喃自语,伸手抚摸着书页,"我考了三十年,从二十岁到五十岁,每次都满怀希望,每次都失望而归。"

苏明远听出他话中的苦涩,小心地问道:"周先生,科举考试...真的那么困难吗?"

周先生苦笑一声:"困难?何止困难!你以为只要有才学就能中举?天真!"

他的语气突然变得激动起来:"那些考官们,眼中只有门第和关系。我见过太多有才无德的纨绔子弟高中,也见过太多饱学之士名落孙山。这科举,表面上是公平取士,实际上仍是门阀政治的延续!"

这番话如当头棒喝,让苏明远震惊不己。在现代时,他虽然知道科举制度有其局限性,但从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更多是它的进步意义。如今听到一个亲历者的控诉,才真正感受到其残酷的一面。

"那...周先生的意思是,我不应该参加科举?"苏明远试探地问道。

周先生摇了摇头:"不,我不是这个意思。"他的语气变得平静下来,"以你的才华,确实应该试一试。只是我希望你明白,这条路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凝视着远方的夜空:"科举考试,考的不仅仅是学问,更是对这个制度的理解和适应。你需要学会用考官喜欢的方式表达思想,需要掌握八股文的写作技巧,需要熟记标准答案..."

"可是,"苏明远忍不住插话,"这样不是限制了思维的自由吗?"

周先生转过身,目光深沉地看着他:"自由?在这个世道,什么是自由?如果你想改变什么,就必须先进入这个体系。如果你想帮助百姓,就必须先有官职。科举虽然束缚思想,但它是我们这些寒门子弟唯一的出路。"

这番话让苏明远陷入深思。作为一个现代人,他习惯了思想的自由和表达的多样性。但在这个时代,个人的力量如此渺小,想要实现理想,就必须借助制度的力量。

"明远,"周先生语重心长地说道,"我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你。但记住,科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读书人,心中应该有更远大的抱负。"

夜己深,周先生告辞离去。苏明远独自坐在灯下,望着桌上的科举资料,心潮澎湃。

他想起《大学》中的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正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吗?而科举,正是实现这个理想的阶梯。

但他也想起周先生的话,想起那些因科举而扭曲的人性,想起那些被制度束缚的思想。这条路注定充满矛盾和挣扎。

窗外秋虫唧唧,仿佛在为他的迷茫伴奏。苏明远提起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

"知不可忽骤得"

是的,无论是学问还是功名,都不能急于求成。他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个制度,去理解这个时代,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科举之路,从今夜开始。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