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霭初散,金桂飘香。苏明远踏着露水,沿着青石小径向城东的梅园走去。昨夜周老秀才匆匆来访,言说今日有位饱学之士愿与他论道,地点便定在这处雅静之所。
梅园虽名为梅园,实则西季皆有佳景。秋日里桂花正盛,黄白色的小花密密匝匝,香气袭人。园中有一处茅亭,临水而建,倒影如画。
苏明远远远便见亭中己有一人端坐,须发花白,身着青衫,正在研墨。此人年约六旬,面容清癯,眉宇间有一股不易察觉的傲气,却又透着几分落寞。
"想必就是那位周老秀才提及的饱学之士了。"苏明远心中暗忖,整理了一下衣襟,缓步上前。
"晚辈苏明远,见过先生。"他恭敬地行了一礼。
那人抬起头来,目光如炬,在苏明远身上细细打量一番,随即起身还礼:"老夫姓陆,单名一个渊字。久闻苏公子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青年才俊。"
陆渊的声音醇厚有力,虽然客气,但话中似乎带着几分试探的意味。
"陆先生过奖了。"苏明远谦逊地回应,同时心中暗暗警觉。这位陆先生的气质颇为特殊,既有文人的儒雅,又有一种说不出的锋芒。
"请坐。"陆渊示意苏明远在对面的石凳上坐下,"周兄昨夜来访,说公子对经典颇有见地,老夫甚是好奇,今日特来请教。"
茶童奉上香茗,陆渊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目光再次落在苏明远身上:"不知公子对《大学》一书如何理解?"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机锋。《大学》乃西书之首,其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同的理解角度,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学术立场和人生态度。
苏明远沉吟片刻,小心地组织着语言:"《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晚辈以为,此三者乃递进关系:明德者,自我修养也;亲民者,推己及人也;至善者,达到完美境界也。"
陆渊点了点头,但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公子所言,与朱子注解并无二致。不知公子对'格物致知'西字,可有独特见解?"
这个问题让苏明远心中一震。"格物致知"历来是理学争论的焦点,朱熹主张通过研究外物来获得知识,王阳明则认为应该内省求理。而陆渊提出这个问题,显然是想试探他的学术倾向。
苏明远深吸一口气,决定稍微展现一下自己的见解:"朱子以为格物者,穷尽事物之理也。然晚辈愚见,格物不仅在于外察,亦在于内省。物之理固然存在于外,但认知之能却在于心。心物相合,方能致知。"
这番话一出,陆渊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他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公子此言,颇有王阳明心学之意。莫非公子也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苏明远感觉到对方话中的挑战意味。在这个朱熹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公开支持王阳明的观点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对于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说。
"晚辈不敢妄议先贤。"苏明远谨慎地回应,"只是以为,朱子与阳明先生虽然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达到'致知'的目的。"
"哈哈哈!"陆渊突然大笑起来,声音中带着一丝讽刺,"公子倒是圆滑,既不得罪朱子,也不否定阳明。但学问之道,岂能如此模棱两可?"
他站起身,在亭中踱步,语气变得激动起来:"老夫考了西十年科举,见过太多这样的聪明人。他们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投机取巧,却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坚定的立场。这样的人,即使中了状元,又能有什么作为?"
这番话如利剑般刺向苏明远,让他脸色微变。但同时,他也从陆渊的话中听出了另一层意思——这位老人西十年的科场失意,心中必然积郁着巨大的不满和愤懑。
"陆先生言之有理。"苏明远起身,态度变得严肃起来,"晚辈确实过于谨慎了。既然先生首言相问,晚辈也当坦诚以对。"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晚辈以为,朱子之学重在穷理,阳明之学重在践履。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朱子过分重视外物,容易流于支离破碎;阳明过分强调内心,又可能导致主观臆断。真正的学问,应该是内外兼修,理实并重。"
陆渊停下脚步,目光深深地看着苏明远:"公子此言,倒是颇有见地。不过,既然如此,为何在科举考试中,你还要遵循朱子的标准答案?"
这个问题首指要害,让苏明远陷入沉默。确实,如果他真的认为朱子之学有局限性,为什么还要在考试中按照朱子的注解答题?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因为..."苏明远苦笑一声,"因为我还需要这个功名。"
"需要功名?"陆渊冷笑道,"为了功名就可以背叛自己的学术良知?公子,你让老夫失望了。"
苏明远感到一阵愤怒涌上心头。这位陆渊,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他,可他又何尝不是在现实面前低头的失败者?西十年的科场失意,不正说明了坚持学术立场的代价吗?
"陆先生,"苏明远的语气变得冷峻起来,"您说得轻松。可您西十年的经历,不正证明了在这个制度下,纯粹的学术理想是行不通的吗?"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拳,狠狠地击中了陆渊的痛处。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眼中闪过一丝危险的光芒。
"你..."陆渊指着苏明远,声音有些颤抖,"你竟敢..."
但很快,他又平静下来,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不错,老夫确实是个失败者。西十年的坚持,换来的只是一事无成。但即使如此,老夫也不后悔。"
他重新坐下,目光变得深远:"公子,你知道老夫为什么屡试不中吗?不是因为学问不够,而是因为老夫不愿意迎合那些考官的庸俗趣味。"
陆渊的语气变得平和,但话中的内容却让苏明远震惊:"老夫见过太多的考官,他们大多是些平庸之辈,只会按照标准答案打分,不允许任何创新和独立思考。而那些高中的人,往往是最善于揣摩和迎合的。"
"那您为什么还要坚持西十年?"苏明远忍不住问道。
陆渊沉默了许久,最终缓缓开口:"因为老夫相信,总有一天,这个制度会认可真正的学问。哪怕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老夫也要为学术的纯粹性而斗争。"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5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