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沉,贡院内的光线逐渐暗淡下来。苏明远坐在那张简陋的木椅上,感受着第一场考试结束后的空虚与疲惫。号舍中的空气因为一整日的闭塞而变得沉闷,墙壁上那些前人留下的字迹在昏暗中显得更加模糊,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呓语。
胥吏分发晚饭的声音在院中回响——粗糙的瓦罐碰撞声,稀薄的粥汤泼洒声,以及考生们压抑的咳嗽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这座庞大考场特有的黄昏交响曲。
"天字三十七号,用饭。"
一名胥吏推开门,递进一个陶碗和一双竹筷。碗中盛着稀薄的米粥,上面漂浮着几片萝卜叶子,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霉味。这就是贡院提供的晚餐,简陋得令人心酸,却是这三天内唯一的食物来源。
苏明远接过碗筷,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感受。在那个遥远的现代,他从未体验过如此简陋的饮食条件。但现在,这碗稀粥却是他在这个陌生时空中获得的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官方"认可——他己经是这场考试的正式参与者,是这个庞大制度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粥很稀,几乎尝不出米的味道,但苏明远还是慢慢地将它喝完。在这种环境中,身体的需要远比味觉的享受重要。他需要保持体力,应对接下来两天的考验。
用餐结束后,号舍重新陷入寂静。苏明远拿出准备好的蜡烛,准备在夜间继续复习。但刚刚点燃,隔壁就传来轻微的敲击声——有人在敲墙壁。
"兄台,可是初次应试?"墙壁另一侧传来压低的声音。
苏明远犹豫了一下,轻声回应:"正是。兄台呢?"
"己是第三次了,"那声音中带着一丝苦涩,"每次都觉得有所进步,但总是差那么一点。这次...希望能有好运气吧。"
这种跨越墙壁的对话让苏明远感到一种奇特的亲近感。在这个狭小封闭的空间中,考生们虽然被物理隔离,但精神上却因为共同的命运而紧密相连。
"兄台今日发挥如何?"苏明远问道。
"还算顺利,只是..."那人停顿了一下,"只是总觉得自己的见解太过平常,难以出众。不知兄台可有什么妙策?"
这个问题触动了苏明远心中的某根弦。在今天的答题过程中,他确实尝试了一些创新的表达,但这种创新是否会被考官接受,他心中也没有把握。
"愚以为,"苏明远谨慎地说道,"文章之妙,在于既要有所见解,又不可过于标新立异。圣人之言如山如海,我等只需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滴水,那一粒沙即可。"
这番话说得模糊而安全,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不会暴露具体的答题策略。在这种环境中,考生之间既是同病相怜的难友,也是争夺名额的对手。
"兄台所言甚是,"隔壁传来赞同的声音,"只是这个'度'字,最是难把握。太过保守,则如众人皆醉我独醒般显得突兀;太过创新,则可能被视为离经叛道。"
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正是科举制度下考生们共同面临的困境。他们必须在创新与保守之间找到一个精确的平衡点,既要展现自己的才华,又不能触犯任何可能的禁忌。
夜色渐深,贡院中的声音逐渐减少。苏明远在昏暗的烛光下翻阅着明日要考的策论内容,但思绪却不断地飘向别处。
今天的八股文写作让他意识到一个深刻的问题:当他学会用古代的语言表达现代的思想时,这些思想本身是否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当他习惯了用传统的语汇思考问题时,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这种担忧让他有些不安。在那个遥远的现代,他习惯了独立思考,习惯了批判质疑。但在这里,成功的关键似乎在于理解和服从,在于在既定的框架内寻找表达的空间。
号舍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一更天了。按照规定,考生们应该熄灯休息,为明天的考试养精蓄锐。苏明远吹灭蜡烛,在黑暗中摸索着爬上那块充当床铺的木板。
木板很硬,被褥很薄,躺在上面极不舒服。苏明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在绝对的黑暗中,各种声音变得格外清晰——有人在轻声背诵经文,有人在频繁地翻身,还有人在压抑地抽泣。
那微弱的抽泣声特别刺人心弦,仿佛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苏明远想象着那个在黑暗中哭泣的考生——或许是一个屡试不第的中年人,或许是一个初次离家的少年,也或许是一个承载着全家希望的寒门子弟。无论是谁,在这个夜晚,在这个狭小的号舍中,他们都面临着同样的压力和恐惧。
这种共同的命运让苏明远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他不再是一个孤独的时空穿越者,而是这个庞大考试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希望与绝望,都与他紧密相连。
但这种归属感的代价是什么?当他开始认同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时,是否也在逐渐失去自己原有的身份?当他接受了科举制度的合理性时,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对这个制度的批判立场?
这些问题在黑暗中回响着,如同夜风中的低语,模糊而深邃。苏明远闭上眼睛,试图让自己进入睡眠状态,但内心的矛盾却让他越来越清醒。
二更天的梆子声响起,号舍中的动静逐渐减少。大部分考生都己经睡去,只有少数人还在做着最后的准备。苏明远听到有人在轻声祈祷,祈求神明保佑,祈求文章能够得到考官的青睐。
在那个遥远的现代,他从不相信这些超自然的力量。但在这里,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他开始理解为什么人们需要信仰的支撑。面对命运的变幻莫测,个人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助。
三更时分,贡院终于完全安静下来。苏明远躺在硬邦邦的木板上,凝视着看不见的天花板。在绝对的黑暗中,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空间也变得模糊不清。他仿佛漂浮在一个虚无的世界中,既不属于现代,也不完全属于古代。
这种身份的模糊感让他既恐惧又解脱。恐惧的是,他担心自己会在这种模糊中迷失方向,失去原有的自我。解脱的是,他不再需要背负那些来自另一个时空的负担,可以以一个全新的身份重新开始。
但重新开始意味着什么?当他完全融入这个时代时,那个来自现代的灵魂将会去向何方?这些记忆,这些经历,这些在另一个时空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都将如何安放?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或许永远不会有答案。在这个特殊的夜晚,在这个狭小的号舍中,苏明远只能选择接受这种不确定性,接受这种身份的流动性。
西更天,他终于迷迷糊糊地睡去。在梦中,他看到了两个世界的重叠——现代的图书馆与古代的贡院,电脑屏幕与烛火光影,学术论文与八股文章。两个时空在梦境中交融着,分离着,最终模糊成一片混沌的光影。
梦中有一个声音在轻声呼唤,但他听不清那是谁的声音,也不知道那声音来自何方。或许那是他的另一个自我在召唤,或许那是这个时代在向他招手,也或许那只是内心深处对未知命运的某种回应。
五更天的梆子声将他从梦中唤醒。天色仍然昏暗,但号舍中己经有了轻微的动静。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新的考验即将到来。
苏明远从木板上坐起,感受着身体的酸痛和精神的疲惫。昨夜的思考没有给他任何确定的答案,但却让他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正在经历一个身份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痛苦的,也是必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学会接受矛盾,接受不确定性,接受那种介于两个世界之间的模糊状态。这或许就是真正的成长——不是简单的适应环境,而是在适应中保持自我反思,在融入中保持独立思考。
号舍外传来胥吏的脚步声,第二天的考试即将开始。苏明远深呼吸了几次,开始整理自己的文具。无论内心有多少困惑,无论身份有多少模糊,他都必须面对眼前的现实,完成这场决定命运的考试。
在收拾东西的过程中,他的手指触碰到昨天写好的试卷。那些工整的字迹在晨光中显得陌生而熟悉,既是他的作品,又仿佛来自另一个人的手笔。这种感觉让他意识到,昨天的他与今天的他之间,己经发生了某种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河流终将汇入大海一样,个体最终都会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关键不是如何抗拒这种变化,而是如何在变化中保持某种核心的东西,某种属于自己的独特性。
晨光透过号舍的小窗洒进来,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苏明远准备好了面对这一切,准备好了在这个陌生而熟悉的世界中继续前行。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8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