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越来越熟练地使用古代的政治话语时,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话语背后的价值预设?当他学会了在传统的框架内思考问题时,是否还保持着现代人的批判精神?
文章的结尾,他写道:
"夫治国如治身,当标本兼治,内外并重。财政之困,表征也;政制之弊,根本也。若能革新政制,则财政自理;若能理顺关系,则国力自强。此乃长治久安之道也。"
写完最后一个字,苏明远放下毛笔,长舒了一口气。这篇策论融合了他对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和对古代政治哲学的掌握,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针对性。他相信这篇文章能够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
但在这种成就感之外,他心中还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在写作过程中,他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思维方式的变化——从最初的谨慎适应,到逐渐的融入认同,再到现在的自然运用。这种变化是如此微妙,以至于他自己都难以察觉其具体的转折点。
第三日,最后一场考试——诗赋。这是苏明远最有把握的部分,现代的文学素养在这里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题目是:"春江花月夜,请以此为题作律诗一首,并作赋一篇。"
看到这个题目,苏明远的心情轻松了许多。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的现代训练与古代传统的冲突最小,融合也最为自然。诗歌的意境、赋的铺陈,都是可以超越时代界限的艺术表达。
他首先写律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宕宕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首诗融合了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宇宙奥秘的思考,既有唐诗的意境,又有宋诗的理趣。苏明远写得极为投入,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春江花月的美好夜晚。
紧接着,他开始创作赋文。赋的体裁要求铺陈描写,讲究音韵和对偶,这正是他在现代文学研究中深入钻研过的领域。
"若夫春江之夜,月色如银,花影如雪,波光如镜,夜气如兰。观夫长江之浩浩,明月之皎皎,春花之灼灼,夜色之茫茫。江水东流,载月而行;春花含露,迎风而舞;明月高悬,照古今而不移;夜色深沉,包天地而无际..."
在创作过程中,苏明远完全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这是他在这三天考试中最为放松的时刻,也是他感受到两个时空最为和谐融合的时刻。在文学的国度里,时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文化的差异变得次要,只有美的追求是永恒的。
但即使在这种和谐中,他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他的诗歌虽然保持着现代人的敏感和深刻,但表达方式己经完全古典化了。他的审美趣味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调整,开始更多地欣赏古典诗词的含蓄与典雅。
三场考试结束,苏明远走出贡院大门时,夕阳正好西沉。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决定无数人命运的建筑,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
在这三天中,他不仅完成了三场考试,更重要的是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精神蜕变。他开始以一个古代读书人的身份思考问题,开始用传统的价值观念衡量得失,开始在这个时代的话语体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这种蜕变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要想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要想在科举制度中获得成功,他必须学会适应这里的规则,接受这里的价值观念。但这种适应的代价是什么?当他完全融入这个时代时,那个来自现代的自我将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或许永远不会有。在黄昏的斜阳中,苏明远迈着坚定的步伐离开了贡院,但内心深处,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深刻对话才刚刚开始。
他知道,无论考试结果如何,这三天的经历都己经永远地改变了他。他不再是那个纯粹的现代人,也不是一个完全的古代人,而是两种文化、两种时代的独特融合体。这种融合既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困惑;既是他的机遇,也是他的挑战。
在回客栈的路上,苏明远与其他考生交流着各自的答题心得。在这种交流中,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己经能够完全自然地使用古代的话语方式,仿佛他本来就是这个时代的人。
"苏兄的见解确实独到,"一位考生感叹道,"特别是策论中关于财政问题的分析,深得要害。"
"过奖了,"苏明远谦虚地回应,"只是略有一些浅见罢了。"
这种对话进行得如此自然,以至于苏明远自己都感到惊讶。他什么时候学会了这种古代士人特有的谦逊和含蓄?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了这种间接而委婉的表达方式?
这些变化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如同春雨润物般无声无息。但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构成了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根本转变。
夜色降临,苏明远独自坐在客栈的小院中,仰望着同样的星空。但他知道,凝视星空的己经不再是三天前的那个自己。三天的考试,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更是对灵魂的洗礼。
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自由穿梭,如何在保持现代理性的同时适应古代环境,如何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这些能力将成为他在这个时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本。
但同时,他也失去了一些东西——那种纯粹的现代身份认同,那种不受约束的自由思考,那种对既定秩序的本能质疑。这些失去是痛苦的,但也是成长的必然代价。
星光如昨,人心己非。在这个静谧的夜晚,苏明远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无论考试结果如何,他都将继续在这个时代中前行,在适应中保持自我,在融入中保持独特。
这将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但也是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在两种文化的交汇点上,他或许能够找到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一种既保持现代理性又适应古代环境的平衡之道。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8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