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时节,连绵的细雨打在书院的青瓦上,发出轻柔而持续的声响。讲堂内点着几盏油灯,昏黄的光线在的空气中显得有些朦胧。苏明远与十余名同窗围坐在长桌旁,面前摊开的是历年科举考题及中式文章的汇编。
这是周先生特意安排的"旧案研习"课程。通过分析前人的优秀答卷,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科举文章的精髓。然而今日的气氛却有些紧张,因为摆在众人面前的是一道极具争议性的史学难题。
"诸位看这道题目。"周先生指着其中一页,声音在静谧的讲堂中显得格外清晰,"天禧二年乡试史论题:'论春秋无义战之说,兼述孟子好战论之是非。'这道题目曾让无数考生头疼,即便是中式的答案,也各有偏重。"
苏明远仔细阅读着题目,心中暗自思量。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涉及到对《春秋》和《孟子》两部经典的深层理解。春秋时代战争频仍,而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对战争的态度一首是学者争论的焦点。
"我们先看看这篇中式文章是如何论述的。"周先生展开一卷文稿,开始朗读其中的关键段落:"'春秋之世,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故孔子有无义战之叹。然孟子生于战国,见暴君虐民,故主张伐暴救民,此乃仁者之兵,与春秋时代争霸之战截然不同...'"
这篇文章写得中规中矩,基本观点是将孔子和孟子的观点分开理解,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只是针对不同的历史情况而发。在场的大部分学生都点头称是,显然认为这种解读合情合理。
"还有不同的见解吗?"周先生环视一圈,目光最后落在苏明远身上。
苏明远犹豫了片刻。从现代史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确实有更深层的解读空间。但他也意识到,在这个学术环境中,过于标新立异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内心深处那股学者的求真精神还是战胜了谨慎。他缓缓起身:"学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不知当说不当说。"
"明达有何高见,但说无妨。"周先生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苏明远深吸一口气,组织着语言:"学生以为,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调和孔孟的表面矛盾,而在于理解战争本身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功能。"
这个开头就让在场的人眼前一亮。"政治功能"这个表述虽然新颖,但却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春秋时代的战争,表面上是争霸,实质上是周朝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的历史必然。"苏明远继续说道,"孔子所谓'无义战',并非简单的反战,而是对旧有政治秩序解体的感叹。他站在恢复周礼的立场上,自然认为破坏分封秩序的战争都是不义的。"
听到这里,几名学生己经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这种从政治制度变迁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确实前所未闻。
"至于孟子的态度,"苏明远话锋一转,"则要结合战国时代的具体情况来理解。当时各国君主力量强大,百姓深受其害,故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这种背景下,他支持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战争,而是以民为本的政治革新。"
这番分析让讲堂内一片安静。苏明远的观点虽然新颖,但逻辑清晰,论证有力,确实比传统的调和性解读更加深刻。
"精彩!"周先生忍不住赞叹道,"明达这番见解,可谓别开生面。将历史问题放在具体的政治背景中分析,确实比单纯的文本解读更有说服力。"
然而,就在这时,角落里传来一声不屑的冷哼。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刘学长缓缓起身,脸上带着明显的不满之色。
刘学长名叫刘景文,是书院中的老生,也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为翰林学士,自幼接受严格的传统教育,对任何偏离正统解读的观点都深恶痛绝。
"苏师弟此论,恐怕有失偏颇。"刘景文的声音清冷而严厉,"经典之义,岂能以今人之见妄加揣测?孔孟圣贤,立言皆有深意,我等后学,当以敬畏之心研读,岂可自作聪明,另辟蹊径?"
这番话说得很重,几乎是在指责苏明远缺乏对圣贤的敬重。讲堂内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其他学生或低头不语,或交头接耳,显然都感受到了这场学术争论背后的深层冲突。
苏明远并未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冷静地回应:"刘学长说得有理,对圣贤确实应当心存敬畏。只是学生以为,真正的敬畏不在于盲目接受,而在于深入理解。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重复前人的解读,而不敢有丝毫创新,岂不是辜负了圣贤立言的本意?"
"大胆!"刘景文怒道,"你这是在为自己的妄言强辞夺理!经典传承千年,历代大儒的解读早己成为定论,岂容你一个后学随意颠覆?"
"学长息怒。"苏明远依然保持着平静的语调,"学生并非要颠覆传统解读,而是希望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正如朱熹夫子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问之道,不正需要这种活水吗?"
这个比喻用得很巧妙,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引用了当代大儒的话来支撑论证。在场的学生都暗暗佩服苏明远的机智。
但刘景文显然不打算轻易罢休:"你引朱夫子之言,正说明你不明白什么叫做'源头活水'。真正的活水,是对经典的深入理解和精确阐发,而不是标新立异的胡乱猜测!"
眼看争论越来越激烈,周先生及时出面调停:"二位莫要争执,都说得有道理。"他的声音虽然平和,但透露出不容质疑的威严,"学问之道,确实需要在继承与发展间找到平衡。"
周先生走到讲台中央,环视全场:"明达的观点确实新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从政治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这种方法论本身就值得肯定。但景文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在科举考试中,过于标新立异确实存在风险。"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9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