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田娇娇和陶梦冉的惺惺相惜?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8章 田娇娇和陶梦冉的惺惺相惜?

 

因此,面对如此难得的机遇,陶梦冉深知其重要性和来之不易,她必定会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去对待,绝不会让自己在这个关键时刻犯下任何错误或出现丝毫的疏忽。

毕竟,如果因为一时的大意而错失这次机会,她坚信自己的人生将会从此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甚至可能会一蹶不振,抱憾终身。这种后果是她绝对无法接受的,所以她无论如何都要牢牢抓住这个机会,绝不能让它从自己手中溜走。

陶梦冉虽然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收集和了解一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是零散且不全面的。相比之下,田娇娇作为田大队长的亲侄女,无疑拥有更多的优势和资源。

田娇娇与田大队长关系密切,能够接触到许多其他人无法得知的内部消息和资料。而且,她对当地的情况非常熟悉,无论是下乡知青还是当地村民,她都能提供详细的信息。

通过田娇娇来对比、查找和核对资料,陶梦冉可以确保所获取的信息准确无误,并且能够迅速找到关键线索和要点。这种方法不仅效率高,还能避免走弯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陶梦冉决定充分利用田娇娇这个近水楼台的优势,与她建立良好的私密关系,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陶梦冉自然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面对各种选择时,她毫不犹豫地会挑选那种既省时又省力且高效的方法。毕竟,谁让她是田娇娇的大嫂呢?

想当年,田娇娇嫁入王家时,陶梦冉可谓是积极主动、全力以赴,不仅在婚礼筹备过程中出了不少力,还对王家上下不断协调。也正因如此,田娇娇一首对这位大嫂心怀感激之情。

而且,陶梦冉并非普通女子,她可是从京都远道而来的高级知识分子,拥有一份正式的工作。这样的背景使得她在众人眼中显得格外出众,但她却丝毫没有流露出任何鄙夷或不屑的态度。相反,她将田娇娇视为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种真诚的态度更是让田娇娇对她倍感亲切。

而不仅仅是作为家人,两人是妯娌这层关系出发的,多重原因促进之下,田娇娇心怀感激之情,也是不断的寻找机会来报答陶梦冉。

别看田娇娇心思单纯,为人热情,也总把家庭和谐当成了衡量一家人幸福度的尺度,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她出生在苇子沟村这个偏远的山沟沟里,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她所见到的世界非常有限。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她能够接触到的人也非常少,这使得她的社交圈子相对狭窄。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她的社会经验自然是少得可怜。然而,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她拥有一个特殊的家庭背景。她的父亲田父、三个哥哥以及田大队长等众多亲朋好友都对她百般呵护,视她如掌上明珠。

尽管家庭的物质条件并不宽裕,但她的成长过程却异常宽松。家人的宠爱让她无需面对太多的压力和约束,她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这种宽松的成长环境使得她养成了一种嚣张跋扈的性格,有时候甚至有些任性和不讲理。

以至于村里的那些小姐妹们,无时无刻不以巴结田娇娇为荣,仿佛她就是她们世界的中心。在与田娇娇相处时,她们几乎完全丧失了自我,变得唯命是从,毫无新意可言。这样的相处模式,起初或许会让田娇娇有些得意,但时间一长,她就会感到异常的枯燥乏味。

然而,与这些小姐妹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一批又一批的下乡知青们。他们来自五湖西海,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春去秋来,寒暑交替,知青们来来往往,有人离开,有人留下。尽管每个人下乡的原因各不相同,性格迥异,学识有别,兴趣和理想也大相径庭,但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点。

仿佛他们对当地人的内心看法和相处模式是惊人的相似,无论当地人怎样热情地对待他们,将最好的生活水平优先提供给他们享用,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甚至像对待尊贵的客人一样给予高规格的款待,然而,这些都无法触及到他们内心深处的自然认同。

即使当地人给予了他们诸多好处和恩惠,他们也并未从内心深处真正感激这些村民。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有些人则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还有些人竟然得寸进尺,毫不顾忌地大放厥词:“不够,还不够……”

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以及特定的时代浪潮,上山下乡运动成为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大规模社会运动。这场运动使得无数城市知识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回归到偏远的乡野山村,投身于那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潮流之中。

这些知识青年们带着对农村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期待,积极参与到农村的各项发展建设中。他们在农田里辛勤劳作,与农民们一同耕种、收获;他们在乡村学校里担任教师,为农村孩子们传授知识;他们还参与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修路、建桥、打井等,为农村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上山下乡运动不仅对农村的各项发展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广大知识青年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亲身参与农村的社会实践,这些知识青年们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农村的落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他们学会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和感恩生活。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上山下乡运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一些知识青年在农村面临着生活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部分知识青年在农村的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对农村的发展建设未能起到预期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原本就相对脆弱的农村供养系统,突然间迎来了如此众多的劳动力和消耗者,这无疑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然而,资源却是有限的,无论是土地、水源还是其他生产资料,都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要想提升农村的生产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谨慎地引入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同时,对于育苗、播种、收割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程,也需要进行精细的规划和管理。

只有在综合协调各个方面的情况下,才能使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养活广大的农民和下乡知识青年,还可以为工业和城市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从而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

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下乡的知识青年和当地村民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这道隔阂并非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共同造成的。在某些情况下,双方甚至会相互轻视,对彼此都抱有不满和反感。

知识青年和村民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知识青年通常来自城市,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与村民有着明显的不同。而村民则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了解较少,这就导致了双方在交流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由于生活环境和经历的不同,知识青年和村民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此外,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差距也可能加剧双方的隔阂。

不能忽视双方之间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由于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沟通,知识青年和村民可能会对彼此产生一些片面的看法和评价,从而进一步加深了隔阂。

要消除这种隔阂,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知识青年应该放下架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积极与村民交流和互动。同时,村民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知识青年,学习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共同推动农村的发展和进步。

更多时候,这种隔阂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的优越感。这些知识青年往往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比农村的泥腿子们更有文化、更有见识。他们可能会看不起那些整日与土地打交道的村民,觉得他们粗俗、无知。

有些知识青年则表现出一种自悲自叹、怨天尤人的态度。他们觉得自己被下放到农村是一种不幸,对生活充满了抱怨和不满。这种情绪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的心态,也使得他们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还有一些知识青年则沉浸在伤春悲秋的情绪中,搞起了所谓的“伤痕文学”。他们用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满,却忽略了与村民之间的实际交流和互动。

这种文学创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心境,但对于提升自身觉悟和改善两方关系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因此,尽管知青点的绝大多数男女知青在表面上看起来对田娇娇都非常客气、温和且有涵养,但实际上,他们内心深处对她并没有太多的认可和尊重。

毕竟,田娇娇只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沟沟里的泥腿子,与城市里的知青们相比,她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按照城市里的流行审美标准来看,她的样貌也并非特别出众。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田娇娇很难在知青们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田娇娇本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依然以自己的方式与知青们相处,或许还会对他们的客气和温和感到欣慰。但在知青们的眼中,这种客气和温和更多的是一种礼貌和表面功夫,而非真正的认同和接纳。

然而,由于她的父亲田会计和田大队长在当地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们实在无法公然与之有矛盾或决裂。因此,尽管内心对他们可能存在诸多不满和抵触,但在表面上,他们却不得不长期维持一种虚伪的态度,与她进行各种交往。

这种虚与委蛇的状态并非出自真心,而仅仅是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冲突。知青们与田娇娇、田会计和田大队长之间的关系,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客套和礼节性的交流,并没有真正深入的友谊或共同的兴趣爱好。这种泛泛之交,虽然看似过得去,但实际上彼此之间的距离却很远。

即使田娇娇的内心纯朴,毫无城府可言,她依然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被人嫌弃以及未受到真心相待所带来的心理落差。

尽管她的个性有些许张扬跋扈,在自己所属的大队里,她可谓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然而,当面对这种来自整体的轻视时,她却发现自己竟然如此无力!

然而,陶梦冉却与众不同。尽管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下乡知识青年,但她的年龄、学识以及生活经历都与那些下乡知青如出一辙。正是因为如此,她给予了田娇娇一种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和尊重。

在日复一日的亲密沟通交流中,田娇娇那颗曾经失落的心逐渐被填满,得到了巨大的满足。陶梦冉的理解与关怀,让田娇娇感受到了温暖和被重视的感觉。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她们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仿佛彼此是世界上最懂对方的人。

即使在这个特定的时刻,田娇娇和陶梦冉之间并没有妯娌的关系,但田娇娇对陶梦冉的真诚和善意依然不会改变。无论陶梦冉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哪怕这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那么合理,田娇娇都会毫不犹豫地全力以赴去满足她。

这种无私的关怀和付出并非出于任何利益或义务,而是源自田娇娇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尊重。她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真诚和信任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基于亲属关系。

田娇娇的这种态度展现了她胸怀和热忱,她愿意放下一切成见和偏见,诚心诚意去对待陶梦冉!


    (http://www.wxgxsw.com/book/fihghh-10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