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农科记
紫霄宫的玉露在晨光中滴落,玉皇大帝张兴东指尖捻着的稻穗却沉甸甸地压手。这是瑶池新收的仙稻,颗粒如珠,可产量却比三千年前景象差了近半。案头的《三界农产簿》上,凡间的“杂交水稻”亩产数字红得刺眼,旁边还标注着“耐盐碱品种己在沙漠试种成功”。
“陛下,”太白金星捧着拂尘躬身道,“昨日土地神奏报,凡间用‘无人机’播种,一日能种百亩,比仙童们用仙法洒种还快三倍。还有那‘智能温室’,寒冬腊月能长出西瓜,甜度比瑶池的仙瓜还高两成。”
张兴东望向殿外,云海深处隐约可见凡间农田的景象。他想起昨日在乾坤镜中所见:黑土地上,巨大的铁家伙(后来才知叫“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稻浪里穿梭,粮仓里的谷物堆积如山,农人们脸上的笑容比蟠桃宴上的仙娥还灿烂。而天庭的瑶池,至今还靠仙娥们用玉瓢浇水,靠风仙手动调风,稍有差池便减产。
“朕要去凡间看看。”他周身的帝气悄然收敛,化作一身灰布布衣,腰间的玉带换成了装着种子的布囊,“看看这‘科技兴农’,究竟有何门道。”
太白金星急道:“陛下三思!农耕当循天时,怎能学凡间的机巧?仙稻要吸日月精华,哪能靠铁家伙催生?”
“若天时不变,人却守旧,那便是刻舟求剑。”张兴东掂了掂布囊里的种子,“就说朕去凡间体察农情,一应事务由你暂代。”
话音未落,他己化作一道清风坠向凡间,落在华北平原的“科创农场”地头。
正是秋收时节,田野里却不见想象中的忙碌。几个穿着白大褂的人站在田埂上,对着平板指指点点,远处的“收割机”正自动驾驶,金色的稻穗被吞进去,转眼吐出的谷粒,秸秆则被粉碎还田,连炊烟都没升起一缕。
“老先生,您是来参观的吗?”
清脆的声音自身后响起,张兴东转身,见是位戴草帽的姑娘,裤脚沾着泥土,手里拿着个像温度计的东西,正往稻穗上插。她胸前的工牌写着“王晓晓 农业技术员”,晒黑的脸上嵌着双亮闪闪的眼睛。
“路过此地,见这田里光景奇特,特来请教。”张兴东目光落在那台自动收割机上,“这铁家伙,不用人管也能干活?”
“这是‘智能收割机’,靠卫星定位和传感器工作。”王晓晓笑着扬了扬手里的“温度计”(后来才知叫“作物长势监测仪”),“它能测稻穗的成熟度,只收熟透的,不熟的留着再长几天。那边还有‘无人播种机’‘智能灌溉系统’,一个人能管一千亩地。”
她引着张兴东走进农场的“智慧大棚”,里面的景象让见惯仙家法宝的张兴东也暗暗心惊:番茄长在半空中的架子上,根须泡在透明的营养液里,墙上的屏幕显示着光照、湿度、养分含量,数值跳动间,头顶的灯光明暗自动调节。
“这些菜不用土也能长?”张兴东抚摸着挂满枝头的黄瓜,上面还挂着晶莹的水珠。
“这是‘无土栽培’,用营养液代替土壤,干净又高产。”王晓晓摘下一个小番茄递给他,“您尝尝,这品种叫‘蜜光’,我们用基因技术改良过,又甜又抗病虫害,比普通番茄产量高三成。”
番茄入口的瞬间,清甜的汁水在舌尖炸开,竟比瑶池的仙果多了几分鲜活的滋味。张兴东望着大棚外的万亩良田,忽然想起瑶池的仙田——三千年来,仙人们只知按古法耕种,从没想过改变,就像守着聚宝盆却不知如何开锁,难怪被凡间赶超。
“姑娘觉得,种地的根本是什么?”他忍不住问道。
“是让地里长出更多更好的粮食,让种的人不那么累。”王晓晓调出一份土壤数据分析图,“以前我爷爷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忙到头也就够自家吃。现在用‘测土配方施肥’,缺什么补什么,化肥用得少了,产量却高了;用‘病虫害预警系统’,虫子还没成灾就被发现,不用瞎打农药。这就是科技的好处——让土地更省力,让人更省心。”
正说着,农场的警报忽然响起。屏幕上显示西南角的玉米地出现旱情,土壤湿度低于阈值。王晓晓立刻在平板上操作,远处的“智能喷灌系统”应声启动,旋转的喷头精准地对着旱区洒水,不多时,湿度数值便回到了正常范围。
“这要是在以前,等发现旱情,玉米早就蔫了。”一个老农模样的人走过来,看着张兴东笑道,“这位先生是城里来的吧?现在的种地,可不是光靠力气了,得靠脑子,靠技术!”
张兴东看着那套自动响应的灌溉系统,忽然想起天庭的“祈雨术”——每次瑶池干旱,都要请龙王作法,有时龙王偷懒,仙稻便要枯死大半。若有这样的“智能系统”,何至于看神仙脸色吃饭?
“老先生也是务农的?”王晓晓见他对农活格外上心,递过一瓶水,“看您拿种子的样子,像是懂行的。”
“算是吧,只是种的地有些特殊。”张兴东着布囊里的仙稻种子,“我们那里,浇水靠天,施肥靠猜,收成好不好,全看运气。”
“那可得改改了。”王晓晓眼睛亮了起来,“就像我们引进的‘滴灌技术’,以前漫灌一亩地要一百吨水,现在滴灌只要二十吨,还能精准送肥。没有谁规定,种地只能用老法子,就像稻子,也能在沙漠里种出来。”
她打开一个全息投影,展示着“太空育种”的成果:经宇宙射线照射的种子,长出的南瓜比圆桌还大,棉花能结出彩色的纤维。“您看,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能让土地创造奇迹。”
张兴东望着投影中的果实,忽然明白,为何凡间能在短短百年间解决温饱——不是因为土地更肥沃,而是因为他们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懂得用知识武装农具,用创新突破自然的限制。就像这科创农场,用智慧让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这才是对土地最好的敬畏。
“姑娘可知,你这法子,能让三界的土地都长出金穗?”他周身忽然泛起金光,布衣化作龙袍,布囊里的种子在光芒中化作万千光点,“朕乃玉皇大帝张兴东,多谢姑娘点化。”
王晓晓惊得手里的监测仪差点落地,连忙行礼:“民女不知陛下驾临,死罪死罪。”
“起来吧。”张兴东抬手虚扶,“你这‘科技兴农’之道,比天庭的仙法更能普惠苍生。朕要回天庭了,若姑娘不嫌弃,可愿随朕前往,助三界改良农法?”
王晓晓愣住了,随即眼睛里迸发出惊喜的光:“真的可以吗?我还想给瑶池装套‘智能温室’,让仙稻冬天也能长;教土地神用‘测土配方’,让凡间的盐碱地都变成良田呢!”
张兴东朗声大笑:“准了!朕封你为‘三界农科总管’,调天庭所有仙农、地仙听你差遣!”
金光闪过,张兴东携着王晓晓化作一道流光飞向天庭。科创农场的人们只看到田野上空升起一道七彩祥云,祥云掠过的地方,稻穗长得更,果实变得更香甜,连泥土都散发出格外肥沃的气息。
紫霄宫内,张兴东端坐龙椅,王晓晓则站在丹陛之下,面对着满朝仙卿。她手里拿着“智能灌溉系统”的图纸,正给众神讲解:“……只需在瑶池埋下传感器,土壤干了自动浇水,养分少了自动施肥,仙娥们再也不用天天守着田埂了……”
众神面面相觑,却见太上老君捋着胡须点头:“这法子好!老臣的药圃若是装上这套系统,何首乌也能长得快些。”
“众仙家,”张兴东的声音传遍天庭,“今日朕在人间悟得一理:土地有灵,更需人以智慧待之。古法可尊,却不能固守;仙法可恃,却不如科技普惠。”他指着王晓晓,“自今日起,天庭设立‘农科部’,凡有利于增产、利民、护地之术,无论仙凡,皆可推行——用‘智能系统’管瑶池,用‘改良种子’遍三界,用‘生态农法’护水土,让每寸土地都不辜负耕耘。”
众仙闻言,纷纷响应。土地神第一个出列:“陛下英明!老臣辖区的盐碱地苦了百姓千年,若能有新法子改良,便是功德无量!”
自此,天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农耕变革。瑶池装上了“智能温室”,仙稻一年能收三季,颗粒比以前更;太上老君的药圃用上了“无土栽培”,灵芝长得比锅盖还大;连龙王都学会了看“降水预报”,再也不用凭心情布雨,凡间的旱涝之灾少了七成。
张兴东常去“三界农科所”巡视,看着仙农们学习“基因测序”,看着地仙们操作“土壤分析仪”,看着王母娘娘饶有兴致地给“太空育种”的桃花授粉。他想起那本《三界农产簿》,如今上面的数字早己改写——凡间的粮食堆满了粮仓,天庭的仙果接济了饥荒的地界,连最贫瘠的土地,都长出了希望的绿意。
这日,王晓晓捧着“沙漠稻”的收获报告来见:“陛下您看,我们用仙法改良的耐旱基因,配合凡间的滴灌技术,塔克拉玛干沙漠都种出了亩产五百斤的水稻!老百姓说,这是天上地下一起帮忙,才能让沙漠变粮仓。”
张兴东看着报告上的照片,金黄的稻浪在沙漠边缘起伏,农人们的笑容比阳光还耀眼。他忽然明白,所谓“敬天”,不是被动地等待天赐,而是主动地用智慧与天地合作;所谓“兴农”,也不是守着古老的仪式,而是让科技成为犁铧,在土地上耕耘出更丰饶的未来。
而那座崭新的“三界农科部”,在往后的亿万年里,一首是天庭最接地气的地方。门口的石碑上,张兴东亲笔题下的“科技兴农,天地同丰”八个字,在日月照耀下熠熠生辉,见证着仙凡携手,用知识和创新,让每一寸土地都绽放出生命的光芒——这,才是对土地最虔诚的礼赞,也是三界最坚实的根基。
(http://www.wxgxsw.com/book/hfhhfd-40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