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安得浮生(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5章 安得浮生(三)

 

众人寒暄交涉完毕后,主家请大伙就坐用餐,整个宴会宾主尽欢,高朋满座,是我参加过最气派的一次。期间顾先生曾过来询问我的事情,被大叔一一化解。一番交谈之后,顾先生记下大叔家的地址,表示之后定然会去拜访。

回去的路上,我问大叔,这个袁大人是什么来历。大叔看我一脸崇拜之色,笑出声来,才给我细细讲了这位袁大人的故事。这位袁大人,确实是经年科举不中,但是据小道消息说,他的家乡河南的主考官,因为某些缘故,故意刁难考生,致使全省学子皆墨。后其家出资,袁从小喜爱拳脚棍棒,便弃文从武,投身吴长庆大人麾下,屡立战功。时值朝鲜国内叛乱,吴长庆与袁率兵深入朝鲜,其作战勇敢冲锋在前,短时间稳定朝鲜兵变局面。后吴长庆回国上书,称其“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曾闻吴与袁有“兄弟之好”,袁父过世时,吴过长江扶棺痛哭,帮助料理丧事。袁屡试不中后,携家带口前往山东登州投奔吴,吴乐意收留,备加照抚,而且随后又加以提拔重用,二人真亲如兄弟。

讲到这里,大叔说道,人在患难之间最见真情,吴与袁可能也是因为一起打过仗,有了过命的交情。至于吴给朝廷报奏的公文里对袁大力赞美,未曾可知其真假与否。然袁练兵有方,又助朝鲜击退日本进攻亦是事实。此番之后,袁在朝鲜位高权重,更有传言他进朝鲜王后宫如同回家,朝鲜王后与其妹也与他不清不楚、私交甚密,朝廷里甚至都说他才是“朝鲜王”。此番他回来,身边又带了几个年轻女子,别看他五短身材又长得矮胖,女人缘却极好,走到哪里都有红袖添香。

我不禁错愕,没想到这看起来八面玲珑的将军,私下居然是这样的人,人与人的差距,真是云泥之别。我又问了大叔一个问题,今次宴会,怎么没见李中堂李大人?

大叔又笑了,给我讲起张大人和李中堂之间的故事。淮军创立之初,是李大人请张大人帮他创立了四营,这才有了淮军雏形。而后淮军转战南北,名声大噪,这些老兄弟们也一起飞黄腾达,有福同享。在光绪九年(即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当时左宗棠大人主战,李鸿章李大人主和,淮军二把手张树声大人也主战,这就导致两人间矛盾加剧。

之前张大人为两广总督,熟知南方兵事,他眼见炮台年久失修,战船老旧不堪,士兵疲敝不战,又见法兰西国对越南步步进逼,他预感南边将有战事,遂花重金购入火炮战船加强南方守备。战争爆发后,张大人收越南国王出战请求,上书请战,但朝廷是战是和并无准信,直至法军开至镇南关(今友谊关),冯子材大人率兵出击,收复凉山,取得胜利。

当时法军不仅进攻两广,也从海上进攻台湾,被刘铭传大人击退。但张大人此时年事已高,再加上身有沉疾,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张大人在最后一次上书中,先言炎暑郁蒸,海风尤厉,病体不支。终因积劳过甚,受病已深,服药亦不效。后又分析了大清面临的局势:泰西之人,负英鸷之性……挟其轮船枪炮之坚利,以与我中国从事。数十年来,俄罗斯侵轶于北方,日本窥伺于东海,英吉利由印度、缅甸以规滇、藏,法兰西据西贡、海防而谋滇、粤,雎盱怪状,日益难制。

写完这些,张大人最后恳请朝廷:中国蹈常习故,衣冠而救焚,揖让而拯溺,其何以济耶?他希望皇上和朝廷能断自宸衷,统筹全局,中外臣工同心图治,勿以游移而误事,勿以浮议而隳功,尽穷变通久之宜,以奠国家灵长之业,则微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然而这封临终谏言,因为李大人迟迟犹疑,并未向上呈递。张大人死后,李大人这才不情不愿的,把这封信由军机处转呈老佛爷详察。


    (http://www.wxgxsw.com/book/ichcff-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