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忆岚的生活在拿到农场承包合同后彻底变成了陀螺。晨霜未散时就钻进种植空间照料作物,赶在早高峰前给合作商超送完第一批蔬菜,接着马不停蹄地去农机市场比价,连轴转的日子让她连抬头看天的时间都没有。
首到某个寒风呼啸的傍晚,她抱着冻得发僵的账本冲进小区,才惊觉脚下的路不知何时换了模样。
原本坑洼不平的水泥地铺上了防滑地砖,绿化带里枯萎的草木换成了耐寒的冬青,覆着薄霜的叶片在暮色中泛着油亮的光。宋忆岚站在单元门前发怔——生锈的铁门换成了刷卡门禁,楼道里昏黄的声控灯也变成了感应照明。
"小宋回来啦?"一楼的王阿姨裹着围巾路过,睫毛上凝着细小的冰晶,"最近物业可下了血本,听说换了新东家,电梯里连广告屏都换成智能的了。"
宋忆岚礼貌地笑了笑,心里却泛起疑惑。这个老旧小区向来物业费收缴率不足六成,物业常年摆烂,怎么突然...她摇摇头,将疑问暂时抛到脑后。怀里的账本还在往下滴水,明天要和农业专家开会,得赶紧把数据重新整理出来。
而此刻,傅彦吉正站在楼上的落地窗前,看着宋忆岚匆匆跑进单元楼的身影。寒风掀起她的羊绒围巾,露出冻得发红的耳尖。他伸手关掉监控屏幕,茶几上摊着厚厚一沓文件,从小区翻新方案到地热管道改造图纸,每一页都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批注。
买下宋忆岚楼上的三居室不过用了通电话的功夫。装修团队进场那天,他特意要求所有施工在工作日进行,还叮嘱工人搬运材料时务必轻手轻脚。当设计师询问风格偏好时,他对着宋忆岚朋友圈里的农场照片,指着其中覆雪的暖棚说:"就按这个色调来。"
立冬那日,宋忆岚在农场忙到月上中天。回程的公交车早己停运,她攥着手机在路边犹豫要不要叫网约车,转角处突然亮起熟悉的车灯。傅彦吉摇下车窗,副驾座上放着保温饭盒:"今天立冬,该吃汤圆。"
宋忆岚愣在原地。这些日子,类似的"巧合"越来越多:总能在她为农机故障焦头烂额时遇见恰好路过的维修师傅,在寒潮来袭前发现农场仓库的漏风处不知何时被修缮一新。她坐进副驾,饭盒里的酒酿汤圆还冒着热气。
"傅总最近...是不是太关照我了?"她舀起一颗裹着桂花的汤圆,看琥珀色的汤汁在勺子边缘轻轻摇晃。
傅彦吉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仪表盘的暖光映得他侧脸柔和:"作为合作伙伴,关心项目进度是分内之事。"他瞥向宋忆岚结着薄霜的雪地靴,后视镜里映出后备箱提前备好的羊毛护膝——那是他跑了三家劳保店才找到的加厚款式。
车子驶入小区时,宋忆岚再次被眼前的景象惊到。原本漆黑的健身区装上了太阳能地灯,儿童滑梯旁新添了带暖帘的长椅。她下车时,傅彦吉递来一个牛皮纸袋:"农业局刚下发的冬季补贴文件,我标注了重点。"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她冻得发红的指尖,"明天有暴雪预警,农场的育苗棚记得加固。"
看着宋忆岚抱着文件走进单元楼,傅彦吉并没有立刻离开。他仰头望向六楼的窗户,那里透出暖黄色的光,隐约能看见宋忆岚来回走动的身影。二楼的声控灯突然亮起,他知道是宋忆岚走到了楼梯转角。这个时间,她应该在烧热水泡脚,因为三天前他听见她在电话里和闺蜜抱怨脚后跟生了冻疮。
深夜的书房里,傅彦吉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农场3D模型皱眉。地热管道的铺设路径还需要优化,育苗大棚的保温层参数得再调整。窗外飘来若有若无的腊梅香,他想起宋忆岚上次说起想在农场种几棵腊梅,当即在备忘录里记下:联系苗木基地,订购八年生腊梅树苗。
小雪那日,宋忆岚在整理仓库时发现了一个陌生的纸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二十包进口防冻液,附带的票据上写着"试用装",可寄件人那一栏空着。她给所有合作方打电话询问,得到的都是否定答案。首到傍晚回家,在信箱里又发现一封匿名信,字迹工整有力:"气象预报明晨气温骤降至-15℃,建议连夜启动增温设备。"
宋忆岚站在楼道里,看着窗外纷飞的雪花。这段时间发生的种种在脑海里翻涌,突然想起上周在农资店偶遇傅彦吉,他看似随意地问起农场的防寒措施。她摸着信封上微微凸起的字迹,心跳莫名加快。
同一时刻,傅彦吉正在楼上厨房煮姜汤。电磁炉的蓝光映着墙上的日历,明天是宋忆岚去农科院汇报的日子。他打开手机备忘录,逐条核对要提醒的事项:记得带土壤样本,汇报时语速放慢,会议室暖气足,建议穿可拆卸外套...姜汤在锅里咕嘟作响,他又往汤里撒了把红糖——上次听她说最爱喝妈妈煮的驱寒姜汤。
子夜时分,宋忆岚被窗外呼啸的风声惊醒。她起身关窗,目光不经意扫过楼下的停车位。傅彦吉的黑色轿车静静地停在那里,车顶落满积雪,在路灯下泛着冷光。她忽然想起这些日子小区里那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想起傅彦吉每次出现时恰到好处的帮助,心里某处最柔软的地方,像是被炉火烘暖的冻土,渐渐泛起生机。
(http://www.wxgxsw.com/book/jcg0jh-2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