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下次要讲的那个家族,莫非是...”
“嘘——”同伴急忙制止,“慎言!那可是...”
话音未落,天幕突然重新亮起。林羲手持折扇,笑吟吟出现:“各位猜得没错,就是那个号称‘天下第一家’的孔府!”
曲阜孔府内,当代衍圣公孔端友手中的茶杯“咣当”落地,滚烫的茶水溅在他华贵的锦袍上,他却浑然不觉。
“老爷!这天机怎可泄露!”管家孔忠面如土色,双腿抖如筛糠。
孔端友脸色煞白,嘴唇颤抖着:“快...快去准备香案,我要向先祖请罪...”
与此同时,春秋时代的鲁国,正在杏坛讲学的孔子突然抬头望向天空。这位五十多岁的圣人眉头紧锁,手中的竹简“啪”地掉在地上。
“夫子?”颜回担忧地看向突然面色苍白的老师。
孔子摆摆手,目光仍盯着天幕:“且看...且看...”
天幕开始展示金兵南下时,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在曲阜城外跪迎的画面。
金国将领骑在高头大马上,傲慢地俯视着匍匐在地的孔府众人。
“大金国天命所归,臣孔端友率孔氏全族恭迎王师!”画面中的孔端友声音谄媚,额头紧贴地面。
弹幕瞬间炸裂:
@大宋遗民:“说好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呢?”
@程门立雪:“朱熹:这题超纲了!”
@金国小兵:“感谢老铁送来的正统认证!”
北宋皇宫里,司马光气得胡子首翘,手中的奏折被他捏得变形:“岂有此理!我朝尊孔重儒,岁岁祭祀,他们竟...”话未说完,这位老臣突然捂住胸口,踉跄后退。
王安石冷笑着扶住政敌:“司马公,早说过这些道学先生靠不住!”
但他的眼中却没有丝毫笑意,只有深深的失望。
南宋临安,朱熹面如死灰地跪坐在书房中,面前是他刚写好的《西书章句集注》。
一滴墨从未干的笔尖落下,在纸上晕开,如同他此刻崩塌的信仰。
“老师...”门外的弟子担忧地呼唤,却不敢进门。
天幕展示金兵南下时,曲阜城外的小茶摊旁,几个脚夫蹲在路边啃着杂粮饼。
“瞧见没?”一个缺了门牙的老汉用胳膊肘捅捅同伴,“那些读书人整天说什么‘忠臣不事二主’,孔老爷跪得比谁都快!”
同伴嗤笑一声:“你懂什么?人家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两人笑得前仰后合,把饼渣喷了一地。
不远处一个青衫儒生涨红了脸,手中的《论语》“啪“地合上:“粗鄙!圣人之道岂是尔等能妄议的?”
“哟——”老汉拖长声调,“秀才老爷要不要也去跪一个?说不定金人大爷赏你个官儿做做!”围观的挑夫们爆发出一阵哄笑,儒生拂袖而去。
天幕画面转到蒙古铁骑南下时,新任衍圣公孔元措向成吉思汗献上《大元圣朝正统之辩》的场景。
羊皮卷轴上墨迹未干,孔元措跪拜的姿势比他的先祖更加谦卑。
“蒙古大汗承天命御宇,当为华夏正统...”孔元措的声音回荡在各朝各代的天空中。
@江南才子:“真?与时俱进”
@齐鲁书生:“孔子:这届子孙带不动”
@理学门徒:“朱熹棺材板按住了吗?”
元朝大都,忽必烈得意地向群臣展示那篇《大元圣朝正统之辩》:“孔圣后裔认可我朝正统,可见天命所归!”
蒙古贵族们哄然大笑,而汉族大臣们低头不语,有人偷偷用袖子擦拭眼角。
画面突然跳转到明朝建立初期。
新任衍圣公孔克坚跪在朱元璋面前,双手呈上《大明圣朝正统之辩》,文辞比献给蒙古人的更加华丽。
南京城头,正在观看天幕的朱元璋气得一脚踢翻了面前的案几:“好个衍圣公!朕驱逐鞑虏时,他们怎么不写《大明圣朝正统之辩》?”
刘伯温幽幽道:“陛下,他们正在写...”话音未落,天幕上的朱元璋己经接过那卷轴,脸上露出讥讽的冷笑。
元大都的胡同里,几个孩子跳着皮筋唱新编的童谣:
“衍圣公,真会变
金人来,跪一片
蒙古到,文章现
要问圣贤在哪边?
——铜钱眼里看得见!”
巡逻的差役举鞭要打,被老衙役拦住:“童言无忌,再说...”他压低声音,“唱得也没错不是?”
明朝南京城,秦淮河畔的洗衣妇们边捶打衣服边闲聊。
“听说孔府又给皇上献了什么‘正统辩’?”圆脸妇人撇撇嘴,“这些读书人笔杆子一摇,比咱们洗衣裳还利索!”
瘦高个妇人冷笑:“我男人说,那些举人老爷在学堂里骂街时,可比市井泼妇还难听呢!”两人笑作一团,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http://www.wxgxsw.com/book/jdeeid-5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