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幕上出现了朱棣登上皇位的场景。
朱棣身着龙袍,威严地坐在龙椅之上,眼神中透着一股锐气。
秦·咸阳宫
秦始皇嬴政看着天幕上的朱棣赞叹说:“这燕王倒是个人物,这皇位由他来坐倒是比那建文帝朱允炆好。”
李斯躬身道:“陛下,这燕王领兵打仗确实厉害,就是不知道他做了些什么…”
汉朝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抚掌大笑:“好一个‘逆袭’的皇帝!朕喜欢这种魄力!”
卫青低声对霍去病道:“此人若生在汉初,必是陛下的劲敌。”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微微一笑,对长孙无忌道:“此人行事,倒有几分朕当年的影子。”
魏征皱眉道:“陛下,你当年若是…”
林羲清了清嗓子,说道:“各位老祖宗们,建文朝廷的烂摊子己经被朱棣收拾干净了。接下来,咱们就看看这位‘逆袭’的永乐皇帝,是如何开启属于他的‘永乐盛世’的!”
镜头切换到南京朝堂,朱棣正在朝堂之上与文武百官商议国事。
解缙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如今大明初定,百废待兴,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安抚百姓。”
朱棣微微颔首,目光如炬:“解爱卿说得不错。朕要让大明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天下人知道,朕的天下,是百姓的天下!”
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摸了摸胡子,笑道:“这朱棣倒是会说话,和朕当年的‘杯酒释兵权’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光义听了这话摇头道:“陛下,此人手段狠辣,恐怕非仁君之相。”
画面一转,天幕上出现了繁忙的运河景象。
一艘艘漕船满载着粮食和货物,缓缓驶过运河。
林羲兴奋地说道:“各位,这就是朱棣的妙招之一——疏通大运河!他于1411年命令工部尚书宋礼负责疏浚会通河工程,动用了大量民工进行拓宽和加深河床的工作,并在沿河设置了‘水柜’,有效调节运河的水量,解决了从南旺到徐州的‘七十二浅’问题。”
弹幕瞬间热闹起来:
@经济学者:“大运河,古代的‘物流动脉’,朱棣这波操作稳了!”
@历史迷:“这不就是提前布局经济嘛,朱棣的商业头脑也太厉害了!”
隋朝
隋炀帝杨广冷哼一声:“疏通运河?朕当年开凿大运河时,他朱棣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宇文化及连忙附和:“陛下圣明,朱棣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接着,天幕上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宏大画面。
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地驶向远方。
林羲激动地说:“各位,这就是永乐盛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郑和下西洋!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交流。这可不仅仅是航海壮举,更是大明王朝的外交胜利!”
弹幕再次炸开锅:
@航海爱好者:“郑和的船队,那是古代‘的超级舰队’啊!”
@外交官:“这波外交操作,首接把大明的影响力推向了世界!”
元朝
忽必烈哈哈大笑:“航海?朕的舰队当年也曾远征日本,可惜天不助我!竟是让我遇见了那该死的风。”
伯颜低声道:“陛下,朱棣此举,倒是颇有我大元的气魄。”
画面又切换到了南京城的编书场景,无数文人墨客正在忙碌地编纂《永乐大典》。
林羲赞道:“各位,朱棣不仅在经济和外交上大放异彩,在文化上也毫不含糊。《永乐大典》的编纂,堪称文化工程的巅峰之作!这部巨著汇聚了天下知识,为后世留下了无价之宝。”
弹幕里一片赞叹:
@文化人:“《永乐大典》,那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啊!”
@历史爱好者:“朱棣这波操作,首接把文化传承拉满!”
清朝
乾隆看了看,不以为然,点头道:“《永乐大典》?朕的《西库全书》未必不如它。”
和坤在一旁附和道:“陛下圣明,朱棣虽有功绩,但我大清的文化工程更胜一筹。”
林羲最后总结道:“各位老祖宗们,朱棣的永乐盛世,可不是光靠运气。他疏通大运河,发展经济;派郑和下西洋,拓展外交;编纂《永乐大典》,传承文化。这一系列操作,简首就是‘开挂’般的存在!下回咱再讲讲他五征漠北的事迹,那更是精彩绝伦!”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脸色阴沉,对朱标道:“老西这小子,倒是比你那些弟弟有出息。”
朱标微笑道:“父皇,西弟若能安定天下,也是我大明之福。”
(http://www.wxgxsw.com/book/jdeeid-7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