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养鸡规模扩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46章 养鸡规模扩张

 

日头正好,暖融融地洒在鸡舍场院。林砚迈着小短腿再次踏进这片愈发兴旺的地界时,明显感觉气氛不同了。

三栋青砖房依旧规整,但空气中弥漫的生机比一个月前更盛。鸡鸣声更加密集有力,此起彼伏,带着一种“人丁兴旺”的喧闹感。

六婶正风风火火地指挥着四个帮工——没错,帮工又多了两个!她眼尖,远远瞧见林砚,立刻丢下手里的活儿,脸上笑开了花,小跑着迎上来:“哎哟我的砚哥儿!你可算来了!快!快来看看咱们的‘金疙瘩’!”

她的激动溢于言表,拉着林砚就往蛋鸡舍走。

“婶儿,鸡粪……”林砚习惯性地问。

“清!刷!天天不落!比咱自家灶台还干净!”六婶拍着胸脯,声音洪亮,“你定的规矩,就是铁律!大伙儿都记着呢!”

步入蛋鸡舍,眼前的景象令人振奋。笼架上的母鸡精神抖擞,羽毛光洁顺滑,啄食饮水动作麻利。最显眼的是笼架下方那些特制的接蛋槽——里面密密麻麻铺满了大小均匀、色泽温润的鸡蛋!数量之多,远非一个月前可比!

“砚哥儿你看!”六婶指着记录本,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这一个月,咱们那五百只母鸡,争气啊!平均下来,一天能收这个数!”她伸出五根手指,又弯下大拇指,“525多枚!稳稳当当!比上个月还多出百来枚!算下来,产蛋率都破一百零五了!这简直是神了!”她看向林砚的眼神充满了近乎崇拜的光芒。受精率依旧保持在七成左右,得益于那些雄赳赳气昂昂的种公鸡。

“好。”林砚点点头,小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105%的产蛋率,在精心管理和气运加持下,并非不可能。

但更让六婶激动得语无伦次的,是孵化室!

“走!砚哥儿!快去看孵化室!那才是真神了!”六婶拉着林砚几乎是小跑着冲向那间日夜青烟袅袅的青砖房。

推开厚实的木门,一股温暖、带着特殊生命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孵化室内,值守的帮工正全神贯注地记录着温度计读数,小心地调节着通风口。特制的多层竹木孵化盘上,景象壮观!

第一批入孵的1200枚受精蛋,已然完成了它们的使命!

盘子里几乎看不到完整的蛋壳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毛茸茸、嫩黄嫩黄、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小鸡雏!它们挤挤挨挨,像一团团会动的、温暖的毛球,充满了令人心头发软的生机勃勃!

“全……全出来了!”六婶的声音带着哭腔,是喜悦的,“一千两百枚蛋啊!砚哥儿!整整一千两百枚!一个没糟践!全活了!活蹦乱跳的!这……这简直是祖宗保佑!不,是砚哥儿你保佑!”她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100%的出雏率,在她几十年的经验里闻所未闻!这间按照林砚图纸和要求精心建造、严格管理的孵化室,创造了奇迹!

而这,仅仅是开始!

林砚的目光扫过孵化室的其他区域。旁边,第二批精选的受精蛋,约1500枚,已经整齐地码放在另一个区域的孵化盘中,正享受着恒定的温暖,等待着属于它们的破壳时刻。更远处,还有第三批几百枚蛋刚刚入孵,标志着孵化工作进入了稳定、高效的滚动阶段!

“好。”林砚的声音依旧平静,但眼中也闪烁着明亮的光彩。这意味着,鸡群的规模将迎来爆炸式的增长!肉鸡舍很快就不再是摆设了。

“鸡蛋呢?够分吗?”林砚问起供应。

“够!现在宽裕多了!”六婶眉开眼笑,“每天五百多个蛋,受精的按计划入孵。剩下那些个大漂亮的未受精蛋,咱们按你说的,优先保证民团、少年团那些半大小子们,还有村里的老人、娃娃和病号,隔天就能分到一个!大伙儿都念着砚哥儿你的好呢!剩下的,才让老周安排着,小部分卖给村里实在想要的,大部分都存着,等攒多了,按你爹的意思,送到工业区伙房去,给工人们加点营养!你是没看见,工人们拿到鸡蛋时那个高兴劲儿!”

林砚点点头。鸡舍的良性循环已经初步建立:环境优、管理严、孵化强、产出稳、分配有序。这不仅仅是一个养鸡场,更是林家村乃至工业区一个重要的营养和信心来源。

他走到孵化盘边,看着那些叽叽喳喳、充满活力的小生命。一个月前,那还是冰冷的蛋。现在,它们是希望,是未来餐桌上丰盛的肉食,是工业区工人碗里珍贵的油水,是林家村生机勃勃的一部分。

首批雏鸡那稚嫩却充满力量的鸣叫,汇成一片,在这温暖的孵化室里回荡。

这声音,比他预想的还要动听,是这场艰难创业中,最嘹亮、最鼓舞人心的凯歌。

它宣告着,林家村的养鸡事业,已经成功地越过了最艰难的起步阶段,正扇动着稚嫩的翅膀,准备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林砚身影出现在田埂上,眼前的景象,饶是林砚早有心理准备,也忍不住微微屏住了呼吸。

二十天前,这片麦田已是油绿深浓、茎秆粗壮、分蘖惊人的模样,引得大舅苏伯钧震撼不已。而此刻,它仿佛被无形的神笔再次泼洒了浓墨重彩!

那一片片深油绿已悄然褪去了几分青涩,染上了一层沉稳的、饱含力量的黄绿色调。最令人心惊的是麦穗——它们已不是十天前刚抽出的纤细模样,而是像被灌足了浆水的纺锤,沉甸甸地垂下了头!每一穗都鼓胀,密密麻麻的麦粒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仿佛镀上了一层浅金色的釉光。

麦秆依旧粗壮如小指,甚至因为承载着过于丰硕的穗头,在晨风中微微弯出了坚韧的弧度,形成一片低垂的金绿色海洋。分蘖众多的植株彼此依靠,将田垄挤得满满当当,几乎看不到下面的泥土。叶片虽然不再是最初那种能掐出水的鲜嫩油绿,却显得更加厚实坚韧,边缘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金边,那是即将走向成熟的标志。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带着阳光和泥土气息的麦香,甜丝丝的,却又蕴含着粮食最本真的醇厚。这香气比十天前更加浓烈,几乎凝成了实质,吸入肺腑,让人心头都沉甸甸的,充满了踏实感。

林砚蹲下身,小手小心翼翼地拂开一丛浓密的麦叶。他看到的景象印证了他的感知:麦穗的颗粒感极其明显,麦芒坚硬,指尖轻轻捏住一颗麦粒,坚硬,几乎感觉不到多少软糯的浆水——灌浆期已近尾声,籽粒正迅速走向硬实。

这长势,何止是“顶尖”!

这分明是在挑战着时序的极限!按常理,冬小麦此时应处于灌浆盛期,距离完全成熟、麦秆彻底枯黄变脆的收获期(蜡熟末期至完熟期)至少还要一个多月。可眼前这片麦田,那低垂的麦穗,那厚实坚韧、边缘泛金的叶片,那弥漫的浓烈麦香,无一不在宣告着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它们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提前走向成熟!

林砚站起身,小小的脸上神色沉静,眼底却映照着这片金绿色的、奇迹般的麦浪。他伸出手,指尖似乎有微不可查的气流拂过沉甸甸的麦穗。

快了。他在心里默默道。这比村里经验最丰富的老把式预估的收获时间,似乎还要提前一点。那两石(约120公斤\/亩)的惊人产量,仿佛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估算,而是沉甸甸地挂在了这片提前向天地献礼的麦穗之上。


    (http://wxgxsw.com/book/jiiig0-1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