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工业初启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6章 工业初启

 

正月十五,晴天,西北风,平均风速 5m\/s,日间最高-1℃\/夜间最低-11℃,湿度日均21%(持续下降),极端干旱(干燥指数)。

-----------------

鸡叫头遍,赵守仁就被屋外整齐的脚步声惊醒了。

推开柴门时晨雾未散,只见四十八个半大孩子排成队列,打头的虎子喊着“左-右-左”。

“团歌预备起!”

“青布衫,剪辫头”

“新学堂里精神抖”

“左手书,右手锄”

“练就筋骨护神州”

“操场上,脚步响”

“报国心比黄河长”

“煤油灯,照天明”

“少年志在山河兴”

童声震得冬天的白雾都散了,赵二窑的破棉鞋差点踩空台阶,这群孩子脚上绑的竟是碎布条编的“绑腿”,一步一响地踏在夯土路上。

赵麻子揉着眼嘟囔:“逃荒路上见过民团,也没这般阵仗...”话音未落,队伍里突然爆出记铜哨,孩子们齐刷刷转向祠堂。

九个赵家村来的娃娃扒着篱笆偷看,被虎子拎进队伍末尾。

最小的那个趿拉着露趾鞋,踩步竟比着前边孩子的脚印,一步不差。

祠堂伙房方向炊烟袅袅,七叔公的铜锣砸碎晨雾:“跑完开饭!”

日头爬上山头时,赵守仁等九家人都听到自家小孩讲的一个匪夷所思的信息:自家小孩以后可以加入早上他们看到的那支队伍,村里人叫他们少年团。团长是族长的大孙子,林永年掌柜的大儿子。加入以后每天可以到祠堂吃三餐,还是有鱼有肉。等村里新学堂建起来后,还可以免费读书。

这是到了一个桃花源吗?听了这个信息的每个人都在怀疑人生。

日头刚舔到太行山尖,林永年的马车已碾过寨门往外走。

赵守仁眯眼望着北坡,嶙峋山岩像被巨斧劈过,石壁上爬满赭红色的矿脉纹。

顺着山道走了有8公里,来到北坡山脉的背面,这是一个典型的太行山小型褶皱,山坳的面积比林家村小了很多了。

“砚哥儿,指给师傅们瞧瞧!”林永年撩开车帘。

林砚掏出个布袋,哗啦倒出矿石:“紫的是煤矿,靠里头那座山头表层3米以下全部都是。白色的是石灰石,就在谷口右边这座山,是一个石灰石和石膏混合矿。红色的是陶土,左边这座山就是了”

赵二窑抓起块煤矸石,指甲在断面划出道白痕:“是紫金煤,比潞安煤矿的成色更好!”他忽然嗅了嗅石粉,“硫磺味淡,烧窑无烟,不呛眼。”

众人转到右边山体岩壁,林砚突然捡起一块石头敲击岩壁。

闷响中竟透出清越回音:“这儿!”手指点着片鱼鳞状岩纹,“《天工开物》里记的'龙鳞矿',最适合烧水泥!”

赵麻子突然扒开丛荆棘:“这石片子!”他举着块蜂窝状青石,“俺爷那辈烧石灰,专挑这种眼儿多的!”石孔里簌簌掉出黄褐色粉末,沾手竟有滑腻感。

“这是石膏!”林砚抓起一撮,“掺进水泥能防开裂”,他忽然指向山腰“那儿整片山都是!”

等赵守仁等人收集部分矿石样品后,队伍再往前绕过道山梁,眼前出现一片三面环山的平野,面积在5平方公里左右。

“这里离林家村有10公里了,且处于青龙涧下游,工厂建在这里不会影响村里,最适合了。”

林永年踢了踢车轮下的硬土,“这土夯实的路基,比洋灰还瓷实。”

“天造地设!”赵守仁感慨地说,“东崖采石,西崖挖煤,南坡的黑土和泥,在这起三座连环窑,烧出的砖石直接铺铁轨通矿山!”。

他抓起把黑土搓了搓,“这土黏性足,掺三成煤渣就能烧青砖!”

“要先建一个砖瓦窑,烧出来耐火砖和普通砖,用来建水泥窑和陶窑,这个可以在三个月完成。”

林永年掏出炭笔在陶板上勾画:“南边起烧水泥,西坡的煤用索道滑过来,水泥厂和陶瓷厂往后面布置,打造“煤-陶-灰”联产体系。前面留下来建纺织厂和染布厂,多余的空间留着下次扩建。”

“水先从村里接条陶管过来,引水管要埋七尺深,避着青龙涧的老河床走。”他蘸着煤灰在陶板上画出之字形,“按水塔原理,每百丈设个陶制减压阀!等地下水库建好后,从水库取水,不跟村里争水。”

“回去准备,先建砖瓦窑。赵师傅你先开单子,要人给人,要机器我去长治想办法买加来。”

“好的,林掌柜!”赵守仁回答:“二窑师傅,你来负责砖瓦窑,我和其他人负责三座连环窑的设计,头一座窑要赶在春汛前起好!”

“林掌柜,矿山开采我这边忙不过来。你这边要安排一个大师傅来负责。”赵守仁向林永年商量。

“好,这个我来安排,正好正太铁路工程队有一台二手德国进口颚式破碎机要转让,买回来用上,顺便找个开矿的大师傅回来。”

下午,祠堂。

赵二窑的粗指头戳着麻纸上的图纸“林族长,这黑泥要过黄麻筛,筛眼比绣花针鼻儿还细!每日三十车”

七叔公的老花镜滑到鼻尖:“筛泥用妇人娃娃就成,可这每日三十车的量完不成啊”

林永年接话:“用新改良风车做成的扬谷机,效率比人工快五倍!图纸我提供,安排木匠打十台。”

老林头的算盘噼啪作响:“筛泥组要四十人,按小工市价每日5个铜板”

“第二桩是阴干棚。“赵二窑抖开张绳纹布,“按景德镇的法子,搭九丈长的夯土墙,顶棚用芦苇编,透风不漏雨。”

老林头:“泥瓦匠要二十人,估计十天完工”

七叔公的烟杆敲在“日耗百担水”的字样上:“哪来这么多水?”

“在窑场建个水池,每天先安排人从村里用双轮货车运过去。”林永年接话。“让少年团来,按小工算工钱。”

“第三桩是日采煤五十担。”赵二窑的粗指头戳着麻纸:“七叔公您瞧,这露天煤田浅得很,铁锹下去一丈就见黑金!”

老林头盯着“日采五十担”上:“要多少劳力?”

“二十壮丁就够!”赵二窑回他。

最后说到建窑用工,赵二窑要八十壮劳力,三十泥瓦匠。

七叔公:“泥瓦匠按老规矩,大工每日八个铜板,小工五个。”

暮色漫进祠堂时,决议总算落定。

一切就绪,明日开工!


    (http://wxgxsw.com/book/jiiig0-2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