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师门论道(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30章 师门论道(上)

 

曾子厚的深夜造访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苏明远心中层层涟漪。那段关于会试内幕的对话,如毒蛇般在他脑海中盘桓不去。三日来,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脑中反复思量着曾子厚那句话:"这件事关系到我们所有人的前途。"

晨光透过窗棂洒在案头,苏明远看着桌上那封尚未寄出的家书,心中五味杂陈。他提笔想要向家中报告举人及第的喜讯,却发现无从下笔。这份荣耀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他不愿面对的真相?

正当他犹豫不决之时,门外传来轻柔的叩门声。

"明远在否?"一个苍老而温和的声音响起,苏明远心中一惊,连忙起身开门。

门外站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着青灰色道袍,手持一根竹杖,正是他的恩师周先生。老人虽己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眼中仍有读书人特有的清明之光。

"师父!"苏明远大喜过望,连忙深深一拜,"弟子不知师父驾临,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周先生含笑扶起苏明远,上下打量着他:"好,好!果然是一表人才,不负为师当年的期望。"

师父的到来让苏明远倍感亲切,这种感觉就像在异乡遇到了家人一般温暖。他连忙请师父入内,亲自烹茶奉上。

"师父,您怎么来汴梁了?"苏明远边泡茶边问道。

周先生接过茶盏,细细品了一口,满意地点点头:"听闻你高中举人,老夫心中甚慰,特来看看你这小子。"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深邃起来,"更重要的是,老夫听说了一些风声,担心你在这汴梁城中迷失方向。"

苏明远心中一跳,难道师父己经察觉到了什么?他试探性地问道:"师父所说的风声是指?"

周先生放下茶盏,深深地看着苏明远:"为师在这汴梁城中也有几个老友,自然会听到一些传言。你这几日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扰?"

面对师父慈祥而锐利的目光,苏明远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纠结。他将这几日的经历一一道来——从李元德的主动拜访,到同窗宴席上的种种微妙,再到曾子厚深夜透露的惊人消息。

周先生静静听完,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明远,你觉得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苏明远愣住了。他想起了自己现代社会的经历,想起了那个理想中公平正义的世界,也想起了现实中无处不在的潜规则和权力游戏。

"弟子以为,"苏明远谨慎地说道,"这个世界应该是公平的,至少科举这条路应该是公平的。"

"应该?"周先生轻笑一声,"明远啊,你说的是应该,而不是事实。这就是你困扰的根源所在。"

苏明远若有所思。师父这句话仿佛一道闪电,照亮了他内心深处的迷茫。

"师父,那您的意思是?"

周先生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熙攘的街市:"明远,你知道为师为什么要在乡下教书,而不来这繁华的汴梁城吗?"

苏明远摇摇头。

"因为为师年轻的时候,也和你现在一样,满怀理想地来到这里。"周先生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淡淡的苦涩,"那时的为师,以为凭借一身才学就能改变世界,以为这朝堂之上都是正人君子。"

"后来呢?"苏明远屏息等待。

"后来啊,"周先生转过身来,眼中有着复杂的神色,"为师发现这个世界远比想象的复杂。这里有光明,也有阴暗;有正义,也有不公;有理想,也有现实。关键不在于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在于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苏明远细细咀嚼着师父的话,感觉心中有什么东西在慢慢发生变化。

"师父,您是说我们要适应这个世界的规则?"

"不,"周先生摇摇头,"为师是说,你要学会在这个世界的规则中坚持自己的原则。"

"这有什么区别吗?"

周先生重新坐下,拿起茶盏又抿了一口:"区别很大。适应规则意味着你会被规则改变,最终失去自己。而在规则中坚持原则,意味着你要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初心,这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

苏明远沉思片刻,忽然想起了曾子厚在宴席上的激烈反应:"师父,如果遇到明显违背原则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比如说..."他犹豫了一下,"比如说科举中的不公正现象。"

周先生的眼神变得严肃起来:"明远,你是不是听到了什么?"

苏明远将曾子厚透露的消息简略说了一遍,当然隐去了一些细节。

听完后,周先生长叹一声:"果然如此。为师就知道,以你的性格,遇到这种事情必然会纠结。"

"师父也知道这些事情?"苏明远惊讶地问道。

"知道又如何?不知道又如何?"周先生反问道,"明远,为师问你,如果这些传言都是真的,你打算怎么办?"

这个问题苏明远己经思考了三天三夜,但仍然没有答案。他诚实地摇摇头:"弟子不知道。"

"不知道就对了,"周先生意外地点点头,"如果你轻易就有了答案,为师反而要担心了。"

"为什么?"

"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周先生站起身来,在房间里踱了几步,"明远,为师当年也遇到过类似的困境。你知道为师是怎么处理的吗?"

苏明远摇摇头,全神贯注地等待师父的答案。

"为师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既不同流合污,也不激烈对抗。"周先生的声音变得深沉起来,"为师学会了在浊流中保持清醒,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不完美的制度中寻找完善的可能。"

"可是师父,这样做有用吗?"苏明远忍不住问道,"如果制度本身就有问题,我们个人的坚持又能改变什么?"

周先生停下脚步,深深地看着苏明远:"明远,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为师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疑问。"

他重新坐下,语气变得温和而坚定:"个人的力量确实微小,但不是没有意义。就像黑夜中的一盏灯,虽然不能照亮整个世界,但至少能照亮脚下的路。而且,如果每个人都点亮自己的那盏灯,黑夜就不再是黑夜了。"

这个比喻让苏明远心中一震。他想起了现代社会中那些坚持理想的人们,想起了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不放弃的普通人。也许,改变世界确实需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师父,那您觉得我现在应该怎么做?"

周先生沉吟片刻:"首先,你要搞清楚事实。传言终究只是传言,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

"其次,"他继续说道,"即使传言是真的,你也要想清楚自己的立场。是要做一个愤世嫉俗的批判者,还是要做一个在现实中寻求改变的实践者?"

苏明远若有所思:"师父倾向于后者?"

"为师倾向于你自己做出选择。"周先生微微一笑,"因为这个选择关系到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为师不能替你决定,只能给你一些建议。"

"请师父明示。"苏明远恭敬地说道。

周先生从怀中取出一个包裹,递给苏明远:"这里面是为师年轻时的一些心得,还有几本古籍。你拿回去慢慢研读,或许能找到答案。"

苏明远接过包裹,感觉沉甸甸的,不仅是重量,更是师父的期望。

"另外,"周先生起身准备告辞,"为师建议你去拜访一个人。"

"谁?"

"文正书院的院长范仲淹范老先生。"周先生的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之色,"他虽然在朝中屡遭贬谪,但从未改变初心。与他交谈,或许能让你明白什么叫做'在浊流中保持清醒'。"

苏明远心中一动。范仲淹的大名他当然知道,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颂千古。如果能得到这位大儒的指点,确实是难得的机会。

"只是,"苏明远有些犹豫,"弟子一个小小举人,怎么有资格拜见范老先生?"

周先生神秘地一笑:"为师自有安排。明日午时,你到文正书院门外等候,自会有人接引。"

说完,周先生便要告辞。苏明远连忙挽留:"师父何不在此多住几日?弟子好尽孝道。"

"不了,"周先生摆摆手,"为师还要赶回乡里。那边还有一班学生等着呢。"

他走到门口,忽然回头:"明远,记住为师今日的话。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复杂,都不要失去心中的那片净土。那是你作为一个读书人最宝贵的财富。"

送走师父后,苏明远回到房中,小心地打开那个包裹。里面有几本手抄的古籍,还有一本周先生亲笔写的《心学札记》。

他翻开札记,第一页就看到了师父亲笔写的一句话:"知行合一,内圣外王。在世俗中修身,在功业中立德。"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苏明远豁然开朗。他忽然明白了师父今日的用意——不是要他选择逃避现实,也不是要他盲目对抗,而是要他学会在复杂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夜深了,苏明远仍在灯下苦读师父留下的典籍。这些文字虽然简朴,但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他越读越觉得受益匪浅,心中的困惑和纠结也在慢慢消散。

天将破晓时,苏明远终于合上书卷。他望着窗外渐亮的天空,心中前所未有的平静。明日去拜见范仲淹,或许能让他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但他没有注意到的是,在他专心读书的时候,窗外的屋檐上,一个黑影静静地观察了他整整一夜。首到天亮,那个身影才悄然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曾子厚正坐在自己的房中,手里拿着一封信,脸上的表情复杂而痛苦。信纸上只有简短的几行字,但足以让他的世界天翻地覆。

风暴,即将来临。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1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