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绵三日,青石板上积水如镜,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苏明远撑着油纸伞,踏着湿滑的石阶,向县城中的一处茶肆走去。昨夜秉烛夜读后的清明神智,在这阴郁的天气中多了几分沉重。
茶肆里烟雾缭绕,几张粗糙的木桌散落其间,墙角堆放着湿漉漉的蓑衣斗笠。这样的天气,正是文人雅士聚会论道的好时节——只是今日,苏明远却是为了一个特殊的约会而来。
"苏先生,这边坐。"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从角落传来。
苏明远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头发花白、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正朝他招手。那人约莫西十来岁,面容清瘦,双眼深陷,却仍有几分读书人的斯文气质。只是那一身破旧的青袍,还有酒气熏天的模样,让他看起来更像是街头的乞丐,而非昔日的才子。
这便是石秀才——石文山,曾经的县中才子,如今的落魄书生。
"石兄。"苏明远拱手一礼,在他对面坐下。心中却不免暗自叹息,想起现代时听说的那些博士开出租车、硕士送外卖的新闻,原来古今皆同,知识分子的命运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康庄大道。
"哈哈,还叫我石兄。"石文山苦笑一声,"如今的我,哪里还配得上这个称呼。来,先喝一壶热茶,这鬼天气,不喝点热的,骨头都要散架了。"
店小二端来一壶粗茶,热气腾腾。石文山倒了两碗,自己先饮了一大口,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苏兄弟,听说你准备参加明年的乡试?"石文山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年轻有为,年轻有为啊。"
苏明远点点头,试探性地问道:"听周老夫子说,石兄曾经也是县中有名的才子,为何......"
话说到一半,他便停住了。现代人的首接询问方式在这个时代显然是失礼的,更何况是询问别人的痛处。
"为何落到今日这般田地?"石文山替他说完了这句话,脸上露出一丝自嘲的笑容,"这有什么不能说的。反正整个县城的人都知道,石某人是个屡试不中的废物。"
他又灌了一口茶,眼神逐渐变得迷离:"说起来,我这一生也算是传奇了。十五岁便中了秀才,在县中也算小有名气。那时候,多少人家想把女儿嫁给我,多少富户想要结交我。"
"那时的我,踌躇满志,以为科举不过是囊中取物。乡试?会试?殿试?在我看来都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石文山的声音中带着深深的苦涩,"可谁知道,这一考就是二十年。"
苏明远心中一惊。二十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青春年少考到人过中年,从满怀壮志考到心如死灰。这种煎熬,这种绝望,恐怕比任何酷刑都要残酷。
"第一次落第,我以为是运气不好,题目刚好没复习到。"石文山继续说道,"第二次落第,我觉得是主考官不识货,有眼无珠。第三次、第西次......到了第七次,我才明白,也许是我真的不行。"
他的手微微颤抖着,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因为酒精的作用:"可是又能如何呢?除了科举,我还能做什么?教书?那点束脩连养家糊口都困难。经商?读书人的脸面往哪里搁?务农?这双手除了握笔,还能做什么?"
苏明远默然。这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观念,让读书人除了科举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出路。不像现代社会,即使高考失利,还有各种各样的职业道路可以选择。
"更可怕的是期望。"石文山的声音越来越低沉,"家人的期望,朋友的期望,整个村子的期望。每次赴考,都有人为我送行,为我祈福。每次归来,看到他们眼中的失望......那种感觉,比死还难受。"
苏明远想起了现代社会中那些高考失利的学生,想起了那些考研失败的大学生。同样的压力,同样的绝望,只是时代不同罢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残酷,从古至今都不曾改变。
"最后一次考试,是三年前。"石文山的眼神变得空洞,"那时我己经三十七岁了,头发开始发白,腰也开始弯曲。站在贡院门前,看着那些二十出头的年轻考生,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我老了,真的老了。"
"可我还是进去了,还是答完了所有的题目。因为我知道,这是我最后的机会了。如果这次再不中,我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结果呢?"苏明远忍不住问道。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7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