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石文山惨笑一声,"名落孙山,一如既往。那一刻,我站在发榜的地方,看着那些中榜的名字,突然觉得天旋地转。二十年的努力,二十年的坚持,二十年的期望,就这样化为泡影。"
他停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痛苦:"更要命的是,我发现自己除了背诵经典、写作八股文之外,什么都不会。西十岁的人了,却像个废物一样,不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苏明远心中涌起一阵酸楚。他想到了现代社会中那些所谓的"高分低能"学生,想到了那些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的书呆子。原来这种现象,在古代就己经存在了。
"所以你就开始......"苏明远看着石文山满身的酒气,欲言又止。
"开始酗酒,开始自暴自弃?"石文山毫不避讳,"是的,我承认。当一个人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失去了所有的目标,他还能做什么呢?酒精至少可以让我暂时忘记痛苦,暂时逃避现实。"
"可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苏明远忍不住劝道,"石兄才华出众,文章也写得极好,为何不换个思路,另寻出路呢?"
石文山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讥讽:"另寻出路?苏兄弟,你还年轻,不了解这个世界的残酷。在这个时代,一个人一旦被贴上'屡试不中'的标签,就再也撕不掉了。谁会尊重一个考了二十年都没考上的人?谁会相信一个连举人都不是的人有什么才华?"
这话如当头棒喝,让苏明远瞬间清醒。他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劝告带着浓重的现代思维色彩。在现代社会,失败确实可以重新开始,可以转换赛道。但在古代,科举几乎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失败就意味着彻底的绝望。
"更何况......"石文山的声音变得更加苦涩,"我己经习惯了失败,习惯了绝望。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我天生就是个失败者,注定要在这条路上碰得头破血流。"
苏明远沉默了。他想到了现代心理学中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失败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即使机会就在眼前,也不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石文山显然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典型代表。
"石兄,我知道说什么安慰的话都没用。"苏明远斟酌着说道,"但我想告诉你,才华这东西,不会因为考试的失败而消失。也许命运对你不公,但你的学问、你的文采,都是实实在在的。"
石文山抬起头,目光中闪过一丝意外:"苏兄弟,你这话......倒是有些不同寻常。"
"在下只是实话实说。"苏明远继续道,"虽然科举是仕途正道,但绝非才华的唯一证明。石兄的文章我曾拜读过,气韵生动,见解独到,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哈哈哈......"石文山突然大笑起来,笑声中带着深深的悲凉,"苏兄弟,你知道吗?二十年来,除了我那早己去世的老母亲,你是第一个夸我文章好的人。"
他的眼角竟然有些:"其他人见了我,要么是同情,要么是鄙夷,要么是避而远之。从来没有人说我的文章好,从来没有人认为我有才华。久而久之,连我自己都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
苏明远心中一动。他意识到,有时候一句肯定的话语,对于一个绝望的人来说,可能比任何物质帮助都要珍贵。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精神鼓励的力量;而在古代,这种鼓励可能更加稀缺和珍贵。
"石兄言重了。"苏明远诚恳地说道,"才华如璞玉,虽然暂时被尘土掩盖,但终有发光的时候。科举只是一条路,但绝不是唯一的路。"
石文山沉默了许久,然后缓缓开口:"苏兄弟,你的话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那时的我,也是这样意气风发,也是这样相信才华和努力。"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深邃:"但现实会教会你什么叫做无力,什么叫做绝望。我今天告诉你这些,不是要打击你的信心,而是要让你明白——科举这条路,远比你想象的要残酷。"
"成功的只是少数,失败的才是大多数。那些高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万里挑一;就连中个举人,也是千里挑一。更多的人,都会像我一样,在这条路上耗尽青春,耗尽希望。"
苏明远心中一沉。石文山的话虽然悲观,但却是现实的写照。科举制度的残酷性,不仅在于考试的难度,更在于它几乎垄断了读书人的所有出路。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劝苏兄弟一句。"石文山的声音变得严肃,"如果你真的要走这条路,就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科举上,也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科举成为你人生的全部。它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你忘记了这一点,就会像我一样,最终迷失在这个游戏中。"
这番话让苏明远深思。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本来就对科举制度持有批判态度,但身处其中,却不得不按照这个制度的规则行事。石文山的经历,无疑给他敲响了警钟。
"多谢石兄提醒。"苏明远真诚地说道,"在下定当铭记在心。"
石文山点点头,然后又恢复了那种自嘲的表情:"算了,我一个失败者,有什么资格给别人建议呢?也许你比我聪明,也许你比我幸运,也许你真的能在科举路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茶肆里的人也越来越少。昏暗的油灯下,两个人相对而坐,一个是满怀抱负的年轻士子,一个是心如死灰的落魄文人。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凝固了,只有雨声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
苏明远看着眼前这个曾经才华横溢、如今却沦落至此的男人,心中五味杂陈。他想到了现代社会中那些同样有才华却不得志的人,想到了那些被现实击败的理想主义者。
或许,这就是人生的残酷之处——不是每个有才华的人都能成功,不是每个努力的人都能如愿。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不公,让一些人登上高峰,让另一些人跌入深渊。
而更残酷的是,这种命运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打击,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煎熬。就像石文山一样,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挣扎了二十年,最终被现实彻底击垮。
"石兄,天色不早了,在下就先告辞了。"苏明远起身准备离开,"今日一席话,让在下受益良多。"
"等等。"石文山叫住了他,从怀中掏出一本破旧的册子,"这是我这些年来写的一些感悟,算不上什么好文章,但也许对你有些用处。"
苏明远接过册子,只见封面写着"困学录"三个字,笔迹虽然有些潦草,但仍能看出功底深厚。
"这......"苏明远有些犹豫。
"拿着吧,反正我也用不着了。"石文山摆摆手,"就当是一个过来人给后辈的一点心意。也许其中的一些见解,能让你在这条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苏明远郑重地收下册子,深深一揖:"多谢石兄厚赐,在下定当珍藏。"
走出茶肆,雨依然在下。苏明远撑着伞在雨中缓缓前行,手中紧紧握着那本"困学录"。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文集,更是一个失败者用血泪写成的警世恒言。
回首望去,茶肆中石文山依然独自坐在那里,就着昏暗的灯光继续饮茶。那孤独的身影,在这个阴雨连绵的黄昏里,显得格外凄凉。
苏明远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明白,今日的这场对话,将会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无论将来在科举路上走得多远,他都不会忘记石文山的话,不会忘记这个用自己的失败为他人点亮明灯的落魄文人。
这就是命运的无常,这就是人生的荒诞。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得意,有人失意。而那些失败者的经历,往往比成功者的故事更加珍贵,因为它们能够让人认清现实的残酷,让人在前行的路上多一分谨慎,多一分清醒。
雨夜中,苏明远的身影渐渐消失在石板路的尽头,只留下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在雨水的冲刷下慢慢模糊......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7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