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晨曦微露。
苏明远在鸡鸣声中醒来,推开木窗,但见天地一片银装素裹,昨夜的雪花己将整个村庄装点得如仙境般纯净。远山如黛玉横陈,近树似琼枝垂挂,偶有喜鹊在枝头跳跃,发出清脆的啁啾声,为这静谧的新年晨光增添了几分生机。
他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感觉——这是他在这个时代迎来的第一个新年,也是他作为"苏明远"这个身份度过的第一个完整的年节。昨夜除夕的温暖还残留在心头,那些朴实村民的真挚关怀如炭火般温暖着他的内心。
"新年新气象。"他在心中默默念着这句现代的祝词,随即苦笑摇头。在这个时代,人们会说"恭贺新禧"或"新春大吉",而不是这种白话式的表达。即使是在内心独白中,他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语言的时代特征。
洗漱完毕,苏明远换上了那件最好的青色棉袍。这是前身留下的衣物中最为体面的一件,虽然颜色有些褪色,但料子尚好,穿在身上倒也显得斯文雅致。他仔细整理了衣冠,又将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按照古代的礼俗,新年拜访时的仪容仪表格外重要,不可有丝毫马虎。
走出房门,村中己有了过年的热闹气象。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红纸写就的春联,虽然字迹有些拙劣,但那份新年的喜庆却是真切的。偶尔传来孩童的嬉笑声,夹杂着大人们互相拜年的寒暄声,为这个古老的村庄平添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温馨。
苏明远按照昨夜王婆等人的安排,开始了新年的拜访行程。第一站,自然是王婆家。
王婆的院子不大,但收拾得很整洁。门前挂着红灯笼,贴着手写的门神画像,虽然画工不甚精巧,但那种朴拙的美感却别有一番趣味。苏明远轻叩院门,很快便听到王婆爽朗的笑声:"是明远吧?快进来,快进来!"
推门而入,只见院中己有几位村民在座,正围着火盆聊天饮茶。见苏明远进来,众人纷纷起身相迎。
"明远来了!快坐快坐!"王婆热情地招呼着,"昨晚睡得可好?今早起来有没有觉得冷?"
"多谢王婆关心,明远昨夜睡得甚好。"苏明远恭敬地向在座的长辈们行礼,"给诸位长辈拜年了,祝愿大家新年吉祥,身体安康!"
"好好好!"众人笑着回礼,"也祝明远新年顺遂,早日高中!"
这种拜年的礼仪让苏明远想起现代春节时的场景。虽然形式略有不同,但那种互相祝福、其乐融融的氛围却是相通的。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亲情友情的珍视,无论古今都是一样的。
接下来便是传统的敬茶环节。王婆亲自为苏明远斟了一盏热茶,茶叶虽然不是什么名贵品种,但在这寒冷的冬日里,那股热气和茶香却格外令人感到温暖。
"明远啊,"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开口道,"听说你准备今年参加乡试?"
"是的,老伯。"苏明远恭敬地回答,"不过明远才学浅薄,只是想去见识见识,不敢有太高的期望。"
"这话可不对,"另一位中年男子插话道,"我家那小子跟你学了大半年,现在能背不少书了,还能写几个像样的字。你这学问,在咱们县里也是数一数二的,怎么能说才学浅薄呢?"
听到这样的夸赞,苏明远心中既感到温暖,又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些朴实的村民对他寄予厚望,但科举路上的凶险他却比任何人都清楚。想起石文山的悲惨遭遇,想起周老秀才的告诫,他不禁在心中暗自担忧。
"万一真的考不中,如何面对这些善良的人们?他们的期望会不会变成我的负担?"这个念头如阴云般在他心中飘过,但很快就被他强行压制下去。今天是新年,不该想这些沉重的话题。
在王婆家坐了约莫半个时辰,苏明远告辞离开,前往下一户人家。按照村中的习俗,新年拜访要按照辈分和关系的亲疏来安排顺序,他需要依次拜访那些对他有恩情的长辈们。
第二站是李婶家。李婶的丈夫是村中的铁匠,为人憨厚老实,平日里对苏明远也颇为照顾。见他来拜年,老李头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忙让座倒茶。
"明远,你来得正好,"李婶笑着说道,"我刚炸了些油饼,你尝尝看。"
说着便端来一盘金黄的油饼,香气扑鼻,看上去就让人食指大动。苏明远尝了一块,外酥内软,甜而不腻,忍不住夸赞道:"李婶的手艺真是了得,这油饼做得比酒楼里的还要好吃。"
"哪里哪里,不过是些粗茶淡饭罢了。"李婶被夸得面露喜色,"你要是爱吃,回头我再给你做些送过去。"
"那就太麻烦李婶了。"苏明远连忙推辞,但心中却被这种朴实的关怀深深感动。
老李头在一旁抽着旱烟,看着苏明远说道:"明远啊,你这次去考试,可有什么需要用的东西?我这里虽然是打铁的,但一些小物件还是能做的。"
这话让苏明远想起确实有些准备工作要做。古代的科举考试,考生需要自备很多用具——笔墨纸砚自不必说,还要准备食盒、水壶、衣物等等。特别是那种特制的食盒,既要保温又要便于携带,确实需要专门定制。
"那就麻烦李伯了,"苏明远想了想说道,"明远确实需要一个食盒,还有一些小的铁制用具。"
"好说好说!"老李头拍着胸脯说道,"你把要求说清楚,我给你做得结结实实的,保证用上好多年都不坏。"
在李婶家又坐了一会儿,苏明远继续下一户的拜访。就这样,从早晨到中午,他几乎走遍了村中每一户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家。每到一处,都受到热情的款待;每离开一户,都带着满满的温暖和感动。
这种挨家挨户拜年的习俗,在现代社会己经不太常见了。现代人往往习惯于电话拜年或者微信祝福,很少有这种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但苏明远发现,这种传统的拜年方式虽然费时费力,却能够真正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张嫂家的经历。张嫂的儿子小虎是他的学生之一,平日里颇为调皮,但很聪明。见到苏明远来拜年,小虎特意为他表演了一段背书,从《三字经》到《千字文》,背得滚瓜烂熟,还能解释其中的含义。
"夫子,我背得对不对?"小虎仰着小脸问道,眼中满含期待。
"背得很好,"苏明远摸摸他的头,"不过要记住,背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出来。"
"我知道了,夫子。"小虎认真地点点头,"娘说了,要我好好跟你学习,将来也要考状元!"
听到这话,苏明远心中五味杂陈。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对科举都抱着如此美好的期望,仿佛中了状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现实却远比他们想象的残酷得多。想到石文山的遭遇,他不禁在心中暗自担忧这些孩子的未来。
"小虎,"他蹲下身来,与孩子平视,"读书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好人。无论将来能不能考中状元,都要记住要诚实善良,要帮助别人,要孝敬父母。这些比什么都重要,明白吗?"
小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虽然以他的年纪还不能完全理解这番话的深意,但苏明远希望这颗种子能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在将来的某一天开花结果。
下午时分,苏明远完成了所有的拜年活动,回到自己的住处。虽然身体有些疲累,但心情却是愉悦的。这一天的经历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代社会的人情味,也让他对这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有了更加首观的认识。
在古代,特别是在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是极其重要的。这种关系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寄托,更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个人如果脱离了这种关系网络,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而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地域性的关系网络,让有才华的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更高的社会层次。但同时,它也要求考生要在保持原有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联系。这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平衡过程。
傍晚时分,苏明远独自坐在院中,望着西边的夕阳。天空中飘着几朵彩霞,如锦如缎,美不胜收。远处传来孩童的嬉戏声,近处有炊烟袅袅升起,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祥和。
"这就是古代的生活吗?"他在心中思索着,"没有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焦虑感,没有信息爆炸带来的困扰,人们的生活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精神上却显得更加充实和满足。"
然而,他也清楚,这种宁静和美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现在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一旦进入科举考试的竞争中,一旦步入官场的争斗中,这种宁静就会被打破,这种美好就可能变成奢望。
想到这里,他不禁想起了那本《困学录》,想起了石文山那些痛苦的经历和深刻的感悟。也许,这种年关的温馨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等着他。
夜幕降临,村中开始燃放烟花爆竹。虽然规模不如现代的烟花表演,但那种噼噼啪啪的声响和偶尔绽放的火花,还是为这个古老的新年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苏明远点燃一支蜡烛,在案头铺开纸笔,开始记录这一天的感受:
"正月初一,村中拜年。所见所闻,皆是人间真情。然思及前路,心中难免忐忑。科举一途,如履薄冰;仕进之路,更是荆棘密布。但有乡亲厚爱,学生们期盼,岂能辜负?当努力向前,莫负此生。"
写完这段文字,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这一天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读书考试,更是为了那些关心他、支持他的善良人们,为了那些渴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孩子们。
这种责任感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但无论如何,他都要勇敢地走下去,因为这是他在这个时代生存的意义所在,也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窗外,烟花依然在绽放,如流星般短暂而绚烂。在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新年夜里,一个现代人的心灵正在经历着深刻的洗礼,正在学会如何在传统的礼俗中寻找现代的意义,如何在古代的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条路注定充满挑战,但至少在今夜,他感受到了来自这个时代的温暖和支持。而这份温暖,将成为他在未来道路上前行的重要力量。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7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