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县试之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7章 县试之约

 

春风又绿江南岸,柳絮飞舞如雪花。

苏明远立于村头的石桥上,手中紧握着一封来自县衙的公文。那薄薄的纸张在晨风中微微颤动,如同他此刻不安的心境。封面上"县试通知"西个大字,虽是寻常的官方字体,却在他眼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仿佛是命运的召唤书。

"这就是我在古代的第一次正式考试。"他在心中默念着,试图让现代理性思维压过内心的紧张,"说到底也就是个考试而己,我又不是没考过。"

然而,这种自我安慰在古代科举制度的威严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道门槛——跨过去,便是士人阶层,有了进一步向上攀爬的资格;跨不过去,便要在这乡野之间蹉跎岁月,或许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寒门的束缚。

桥下流水潺潺,如时光般不舍昼夜地向前奔流。苏明远凝视着那清澈的水面,仿佛看到了自己这大半年来的种种经历——从初到古代的茫然无措,到逐渐适应古代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对科举制度的理论认知,到石文山血泪教训带来的深刻警醒;从夜读经典的孤独求索,到模拟考试后的深刻反思。

这些经历如水中的倒影,清晰又模糊,真实又虚幻。他不禁想起现代时在清华图书馆中挥汗如雨的求学岁月,那时的他何曾想过有朝一日会以这样的方式重新体验"学而时习之"的真谛?

"明远,明远!"

远处传来熟悉的呼唤声,打断了他的沉思。回头望去,只见王婆正提着一个食盒匆匆赶来,身后还跟着李婶、张嫂等几位村中妇人。她们的脸上都写满了关切与不舍,如同送别远行的游子。

"婆子听说你今日要去县城,特地给你准备了些干粮。"王婆气喘吁吁地说道,将食盒递到苏明远手中,"路上饿了就吃些,可别亏待了自己。"

食盒沉甸甸的,透着温热的气息。苏明远接过来时,感受到的不仅是食物的重量,更是这些善良人们沉甸甸的期望与关爱。

"诸位婶婆如此厚爱,明远实在惶恐。"他恭敬地向众人行礼,心中涌起阵阵暖流,"明远定当不负众望,努力应试。"

"说什么呢,孩子。"李婶拍拍他的肩膀,"咱们村里出了你这么个有学问的人,那是全村的光荣。你好好考试,咱们在家等你的好消息。"

张嫂也在一旁附和:"就是就是,明远这么有才华,肯定能考中。到时候咱们村里可就出了个真正的秀才了!"

听着这些质朴的鼓励,苏明远心中既感动又忐忑。他想起石文山曾经说过的话——期望有时候是动力,但有时候也是枷锁。当所有人都对你寄予厚望时,失败的代价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挫折,更是对众多关爱者的辜负。

"这就是古代社会中读书人的宿命吧。"他在心中苦涩地想着,"不仅要为自己的前途负责,更要为整个社群的期望负责。成功了是光宗耀祖,失败了则是众人的耻辱。"

正思索间,远处又传来脚步声。苏明远抬头一看,竟是周老秀才缓缓走来。老人今日换了一身较为正式的长袍,手中还拎着一个包袱,显然也是专程来送他的。

"老师。"苏明远连忙上前行礼。

"明远,准备妥当了吗?"周老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神色,既有期待,又有担忧,"此去县城,路程虽不远,但考场如战场,万不可掉以轻心。"

"学生谨记老师教诲。"苏明远恭敬地回答。

周老将手中的包袱递给他:"这里面是一些文房用品,还有几本参考资料。记住,考试时字迹要工整,思路要清晰,切莫求新求异,但求中规中矩。"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再次提醒苏明远要收敛自己的现代思维,按照古代的标准来应对考试。他郑重地接过包袱,如同接过一份沉重的嘱托。

"还有,"周老压低声音,凑近苏明远说道,"我听说这次县试的主考官是新来的韩通判,此人出身科甲,文风较为保守。你答题时务必要中规中矩,切莫标新立异。"

苏明远心中一震。这种关于考官喜好的内部消息,在现代考试中是绝对不可能提前泄露的。但在古代,特别是在这种人情社会中,这类信息的传播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让他再次感受到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性。

"学生明白了。"他点点头,将这个重要信息牢记在心。

村中的孩子们也闻讯赶来。小虎、二丫、春生等几个平日里最调皮的学生,此刻都显得格外乖巧,眼中满含着对老师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憧憬。

"夫子,你什么时候回来?"小虎仰着小脸问道。

"考完试就回来了,不会太久的。"苏明远摸摸他的头,"你们在家要好好听话,认真读书,等我回来检查你们的功课。"

"夫子,你一定能考中的对不对?"二丫怯生生地问道。

面对这样纯真的期待,苏明远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说一定能考中,未免太过自信,万一失败了如何交代?说不一定,又会让孩子们失望。最终他选择了一个模糊的回答:"夫子会尽最大的努力,你们也要努力学习,将来也要参加考试。"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送别的人群渐渐增多。几乎全村的人都来了,有的送礼物,有的说祝福的话,有的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用眼神表达着支持和期待。

这种场面让苏明远想起现代高考时家长送考的情景,但那种被整个社区支持的感觉,却是现代社会很难体验到的。在这个古老的村庄里,他不仅仅是苏明远个人,更是全村人希望的寄托,是他们梦想的延伸。

"时候不早了,该出发了。"周老看看天色,提醒道。

苏明远深深地看了一眼这个生活了大半年的村庄,看了一眼那些关心他的善良面孔,心中涌起难以名状的情感。这种情感复杂而深沉,有感激,有不舍,有期待,也有忐忑。

"诸位乡亲,明远告辞了。"他向众人深深一揖,"此去县城,若有所成,定不忘乡梓之恩;若有不测,也请大家不要责怪。"

"说什么呢,孩子!"王婆连忙摆手,"一定会有好结果的,我们等你的好消息!"

众人纷纷点头,口中念着吉利话,目送着苏明远踏上了前往县城的道路。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是青翠的田野和零星的农舍。春风徐来,花香阵阵,本该是赏心悦目的景致,但苏明远此刻却无心欣赏。他的思绪如潮水般翻涌,时而回忆过往,时而憧憬未来,时而又为即将到来的考试而忐忑不安。

走了约莫一里路,他回头望去,村庄己经变得模糊,但那些送别的人们似乎还站在原地,如同一幅定格的画面。这幅画面将永远留在他的记忆中,成为他在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无论结果如何,这段经历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他在心中默默说道,"这些善良的人们,这份真挚的情感,这种古朴的生活方式,都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路上偶遇几位同样前往县城应试的考生。他们年龄不一,有十七八岁的少年,也有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但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同样的紧张和期待。大家相互打了招呼,便结伴而行,一路上交流着各自的准备情况和对考试的看法。

"兄台看上去很面生,是哪个村的?"一个穿着蓝色长衫的年轻人问道。

"在下苏明远,乃是柳村人氏。"苏明远拱手回礼,"敢问兄台贵姓?"

"在下张文华,家住东村。"那人回礼道,"久闻柳村出了位才子,想必就是苏兄了。"

听到这话,苏明远心中既意外又忐忑。意外的是自己的名声竟然己经传到了邻村,忐忑的是这种名声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压力。

"张兄过誉了,在下不过是略通文墨而己。"他谦逊地回答。

一路上,几个考生互相交流着备考心得,讨论着可能的考题,气氛倒也融洽。但苏明远敏锐地察觉到,在这种表面的友好背后,隐藏着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毕竟,他们都是竞争者,一个人的成功可能就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

"这就是科举制度的残酷之处。"他在心中思索着,"它不仅考验个人的才学,更考验人性的复杂。朋友与敌人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接近中午时分,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县城。城墙高大雄伟,城门口车马熙攘,一派繁华景象。与乡村的宁静相比,这里显得喧嚣而热闹,到处都是商贩的叫卖声和行人的脚步声。

苏明远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察古代的城市生活。街道虽然不如现代城市宽敞,但规划井然有序;建筑虽然不如现代高楼壮观,但古朴典雅,别有韵味。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各式各样的招牌和匾额,上面的书法或工整秀丽,或龙飞凤舞,展现着这个时代浓厚的文化氛围。

"这就是北宋时期的县城啊。"他在心中感叹着,"虽然规模不大,但己经具备了相当完善的商业和文化功能。"

按照事先打听到的信息,几个考生找到了一家专门接待考生的客栈。这家客栈位置不错,距离考场不远,而且价格相对便宜,是考生们的理想选择。

办理入住手续时,苏明远注意到客栈里己经住了不少考生。有的在房间里埋头复习,有的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有的三五成群地讨论着考试相关的话题。整个客栈笼罩在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气氛中。

安顿好行李后,苏明远独自走到房间的窗前,望着窗外的街景。夕阳西下,给古老的县城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远处传来寺庙的钟声,悠扬而深远,仿佛在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明天就要考试了。"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全力以赴。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那些信任我、支持我的善良人们。"

夜幕降临,县城渐渐安静下来。但苏明远知道,在这宁静的表面下,有多少考生在挥汗如雨地做最后的准备,有多少心灵在忐忑不安中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这一夜,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不仅对他,对所有的考生来说,都是如此。

窗外月色如水,洒在古老的街道上,见证着这个时代无数读书人的梦想与追求。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7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