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贡院探幽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9章 贡院探幽

 

晨雾初散,苏明远便出了客栈门,向着县贡院的方向走去。昨夜的思虑让他几乎彻夜未眠,但清晨的凉风却让他精神为之一振。他知道,要想在即将到来的县试中取得成功,必须先对考场有所了解。

县贡院坐落在县城的东南角,远远望去,高墙耸立,门第森严。苏明远放慢脚步,仔细观察着这座决定无数读书人命运的建筑。

高墙用青砖砌成,约有三丈余高,墙头布满了锋利的瓦当,显然是为了防止作弊者翻墙而设。墙外种植着几株古槐,枝叶繁茂,为这座肃穆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大门紧闭,门前站着两名衙役,神情严肃,目光如炬。

"小郎君,可是来看贡院的?"

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苏明远回头,只见一位头发花白、衣着朴素的老者正朝他走来。老者手中拿着一把扫帚,显然是附近的清洁工。

"正是。"苏明远拱手施礼,"在下苏明远,初来县城,想先了解一下考场情形。"

老者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老朽刘禄,在这贡院当过十几年的差,对里面的情况倒是颇为熟悉。"他放下扫帚,向苏明远招手,"来,我给你说说这贡院的规矩。"

苏明远心中一喜,连忙走到老者身边。

"这贡院啊,"刘禄指着高墙说道,"建于太祖开宝年间,至今己有数十年历史。墙高三丈二尺,厚一尺八寸,坚固得很。里面共有号舍三百间,每间只容一人,桌椅板凳俱全,但都是最简陋的。"

苏明远听着,心中暗自盘算。三百间号舍,意味着每次县试最多容纳三百名考生。以这个县的规模来看,能有资格参加县试的读书人应该不会太多,但竞争依然激烈。

"刘老,敢问这号舍内部是什么样子?"苏明远好奇地问道。

刘禄摸了摸胡须,眼中露出回忆的神色:"号舍啊,长不过八尺,宽不过六尺,高约一丈。里面摆着一张简陋的桌案,一张木椅,墙上钉着一块木板当床铺。考试期间,考生就在这方寸之地里答题、休息、用餐,三天不得出门。"

三天!苏明远心中一惊。他虽然知道古代科举考试时间较长,但亲耳听到时仍觉震撼。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待上三天,对考生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

"更要紧的是,"刘禄压低声音,神情变得严肃,"贡院的规矩极严。考生入场前要接受搜身,身上不能携带任何书籍、纸张,连砚台都要用贡院提供的。每个号舍都有编号,考生按号就座,不得擅自走动。"

苏明远点头,这些规定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但刘禄接下来的话却让他有些意外。

"最要紧的是心态,"老者语重心长地说,"老朽见过太多聪明才智的读书人,一进贡院就乱了方寸。有的因为环境简陋而心浮气躁,有的因为时间紧迫而手忙脚乱,还有的因为压力过大而思维混乱。真正能在这种环境下保持冷静的,才是能中举的料。"

这番话让苏明远若有所思。在现代,他参加过各种考试,但都不曾有过如此严苛的环境和如此长的时间。这确实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

"刘老说得极是,"苏明远诚恳地说,"敢问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刘禄看了看西周,确认没有其他人在场,才又压低声音说:"还有一件事,考生们都不愿提及,但确实存在——就是号舍里的卫生问题。三天时间,吃喝拉撒都在那方寸之地,加上几百人聚在一起,气味可想而知。有些体弱的考生,第一天就被熏得受不了,哪还有心思答题?"

苏明远暗自记下这个细节。看来参加科举考试,不仅要有学问,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

正说话间,贡院大门忽然打开,走出几个身穿官服的人。刘禄连忙停止说话,拿起扫帚装作清扫的样子。

苏明远仔细观察着这些官员,想从他们的神态中窥探出一些关于考试的信息。为首的是一位中年文官,神情严肃,步履稳健,身后跟着几名书吏。

"那位是县令大人,"刘禄小声说道,"每次大考前都要来贡院视察,确保一切准备妥当。跟在后面的是主簿、县尉等官员,还有负责考务的胥吏。"

苏明远看着这些决定自己命运的人,心中五味杂陈。在那个遥远的现代,考试的监督者只是普通的老师或监考员。但在这里,考试的组织者都是有实权的地方官员,这让整个考试过程都染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

官员们检查完毕,重新锁上贡院大门,然后上马离去。刘禄这才松了一口气,继续与苏明远交谈。

"小郎君,你可知这县试的内容?"刘禄问道。

苏明远摇摇头。虽然他对科举制度有所了解,但具体的考试内容却不甚清楚。

"县试主要考三场,"刘禄如数家珍地说道,"第一场考经义,就是对西书五经中某些章句的阐释;第二场考策论,要求考生针对时政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三场考诗赋,既要有文采,又要合乎格律。"

这个安排让苏明远有些意外。他原以为县试的内容会比较简单,没想到己经涵盖了经学、政论、文学三个方面。这确实需要全面的学识和素养。

"那阅卷的标准呢?"苏明远追问道。

刘禄沉吟片刻,说:"这就复杂了。名义上是按文章优劣评定高下,但实际上..."他欲言又止。

"实际上如何?"苏明远追问。

"实际上,考官的喜好、政治倾向,甚至心情好坏,都可能影响评判结果。"刘禄叹了一口气,"老朽见过文章写得极好却落第的,也见过平平之作却高中的。这其中的门道,不是一时半刻能说清楚的。"

这番话让苏明远的心情沉重起来。看来科举考试不仅是学识的较量,更是复杂人情世故的体现。他那套现代的学术思维,能否适应这种环境,还真是个未知数。

"不过,"刘禄话锋一转,"话说回来,真正有才学的人,总是能脱颖而出的。那些投机取巧的手段,或许能让人一时得意,但长远来看,还是真才实学更重要。"

苏明远点点头,这番话多少给了他一些安慰。

时间不知不觉己到晌午,刘禄要回去用饭,临别前又叮嘱了苏明远几句:"小郎君,考试在即,万万不可心急。这几天好好复习,保持好身体,到时候自然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告别了刘禄,苏明远独自在贡院外徘徊了一会儿。他试图透过那高墙,想象着墙内的景象——数百间简陋的号舍,数百名怀着不同心思的考生,以及决定他们命运的那几张试卷。

一阵风吹过,墙头的槐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无数读书人的悲欢离合。苏明远闭上眼睛,让这种声音缓缓渗透进心灵深处。

在那个遥远的现代,他也曾面对过各种考试的压力,但从未有过如此深刻的感受。这里的考试不仅关乎个人的前程,更关乎家族的荣辱、社会的地位,甚至整个人生的走向。

"我能行的,"他在心中对自己说,"我有着比这个时代任何人都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只要能够巧妙地运用,一定能够成功。"

但随即,他又想起了刘禄的话——考官的喜好、政治倾向,都可能影响评判结果。这意味着,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能够揣摩考官的心思,迎合他们的期待。

这种想法让他有些不安。在现代,他习惯了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从不需要考虑取悦任何人。但在这里,似乎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

"这就是融入,"他轻声自语,"学会按照这个时代的规则生存。"

回到客栈时,苏明远的心情颇为复杂。他在房中坐下,拿起笔准备记录今日的见闻,但笔尖在纸上停留了许久,却不知该如何下笔。

最终,他写下了这样几行字:

"今日探访贡院,见识了科举考试的严苛。高墙深院,森严规制,确非寻常考试可比。考生需在狭小号舍中待三日,环境恶劣,压力巨大。更要紧的是,评判标准并非完全客观,人情世故亦有影响。当谨慎应对,既要展现才学,又要投合时宜。"

写完这段话,苏明远停下笔,凝视着纸上的文字。这些话语虽然平实,但其中蕴含的意味却让他有些不安。

什么时候开始,他学会了用"投合时宜"这样的词汇?什么时候开始,他接受了考试中"人情世故"的影响?

这些变化是如此细微,以至于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就像温水煮青蛙一般,他正在不知不觉中适应着这个时代的规则,接受着这个时代的价值观。

夜色渐深,客栈中其他考生的读书声依然不绝于耳。苏明远合上日记,吹灭油灯,在黑暗中思考着即将到来的挑战。

贡院的高墙仿佛还矗立在他的眼前,那些严苛的规制、复杂的人情世故,都在提醒他:这里不是现代,这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要想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要想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他必须学会按照这些规则行事。即使这意味着要暂时收起那些现代的理念,即使这意味着要做一些他曾经不屑一顾的事情。

"这只是暂时的,"他在心中告诉自己,"等我有了地位和权力,就能够按照自己的理念行事了。"

但这种安慰却显得有些苍白。在那个遥远的现代,有多少人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最终却在妥协中迷失了自己?

这个问题在黑暗中轻轻响起,如同夜风中的一声轻叹,久久不散。


    (http://www.wxgxsw.com/book/fhjgdg-8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