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国际化试水(2001)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十三章 国际化试水(2001)

 

2001年的深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消息像一声春雷,震动了神州大地。无数中国企业摩拳擦掌,准备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兴茅酒业也不例外。首批精心准备、承载着“让世界品味中国”梦想的兴茅酒,满载着希望,漂洋过海,驶向东南亚市场。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这艘满载希望的船,却带着沉重的打击返航了。省城海关的监管仓库里,袁兴茅看着眼前堆积的、贴着“REJECTED”(拒收)标签的纸箱,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仓库里弥漫着消毒水和海水的咸腥味。报关单被助理小心翼翼地递到他手中,上面用冰冷的技术性语言标注着拒收原因:

> **“包装设计元素(瓶身浮雕龙纹图案)涉嫌违反伊斯兰文化禁忌,被视为‘异教符号’(Idolatrous Symbols),不符合目标市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宗教法规及清关要求。”**

“龙纹?”袁兴茅的声音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带着难以置信的愤怒和挫败。他猛地抓起一箱酒,粗暴地撕开包装,抽出一个酒瓶。瓶身上,那条他引以为傲、象征华夏精神、由厂里老匠人精心雕琢的蟠龙,在仓库惨白的灯光下,张牙舞爪,此刻却显得如此刺眼和……不合时宜。这象征着力量与吉祥的图腾,在异国的文化语境里,竟成了阻碍通行的“异教符号”?巨大的荒诞感和屈辱感瞬间淹没了他。

“砰!”一声巨响!那个精美的、凝聚了传统心血的酒瓶,被袁兴茅狠狠地砸在仓库冰冷的水泥地上!琥珀色的酒液和锋利的玻璃碎片西散飞溅,浓郁的酒香瞬间在压抑的空间里爆开,却带着一种惨烈的悲壮。“改!!”他对着闻声赶来的市场部和设计部负责人咆哮,脖子上青筋暴起,“立刻!马上!给我找香港最好的设计公司!把包装全给我推翻重做!去掉所有龙!凤!麒麟!一切可能引起误会的传统图腾!要极简!要国际范!要让他们只看一眼,就知道这是来自东方的、现代的、高端的酒!听懂没有?!”

命令像冰冷的铁块砸下。但当设计部拿着香港公司提供的、线条流畅、通体素雅、仅在瓶颈处保留一个抽象“X”形logo(象征兴茅拼音首字母)的新包装方案去征求老工匠意见时,却引发了轩然大波。

以陈怀仁为首的老匠人们彻底愤怒了。陈师傅拄着他那根磨得油亮的枣木拐杖,在初冬的寒风中,颤巍巍地堵在了设计部门口,花白的胡须气得首抖。他身后站着十几位同样满脸悲愤的老师傅。

“胡闹!简首是胡闹!”陈师傅的拐杖重重地顿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如同他心中的怒火,“龙!那是咱们的根!是兴茅的魂!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精气神!没了这龙纹,这酒跟那些流水线上灌的、掺了水的假酒有什么区别?!”他指着设计稿上那个冷冰冰的“X”标志,痛心疾首,“这是忘本!是数典忘祖!袁兴茅呢?让他来见我!”

袁兴茅闻讯赶来,看着堵在门口、群情激愤的老人们,眉头紧锁。他拿起那份极简风格的设计稿,声音冷静,甚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强势:“陈师傅,各位老师傅,区别就在于——”他举起设计稿,指向远方,“这个没有龙的瓶子,它能摆进吉隆坡最繁华的超市货架!能让兴茅的商标出现在飞往世界各地的国际航班上!能让更多的人,不管他信什么教,都能尝到我们兴茅的酒!这才是真正的根!是让兴茅活下去、走出去、立得住的根!”

他的话语斩钉截铁,目光扫过众人。但当他的视线落在陈师傅那双布满老年斑、因激动和寒冷而微微颤抖的手上时,心猛地一软。这双手,曾经灵巧地揉捏曲块,曾经在炽热的窑火前烧制酒瓶,曾经抚摸过无数带着龙纹的模具……他深吸一口气,放缓了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诚恳:“陈师傅,我向您,向各位师傅保证!包装可以改,瓶子可以换,但酒,还是咱们兴茅的酒!手工制曲的工艺,踩曲的温度,发酵的时辰,勾调的比例……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真正的根,我袁兴茅对天发誓,一丝一毫都不会变!变的,只是那层让外人看得懂、愿意接受的‘衣服’!”

老人们沉默了。陈师傅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袁兴茅,似乎在分辨他话语里的真假。寒风卷起地上的落叶,打着旋儿。良久,陈师傅重重地叹了口气,拐杖在地上又顿了顿,没再说话,转身,佝偻着背,步履蹒跚地离开了。那背影,写满了无奈与苍凉。

深夜,袁兴茅独自一人留在空荡荡的样品陈列室。灯光下,新设计的极简酒瓶和带有传统龙纹的老酒瓶并排摆在一起,像两个不同时空的孪生子,又像一对沉默对峙的敌人。他拿起一个新瓶,手指着光滑冰冷的瓶身,心中五味杂陈。他拿起笔,在一张小小的黄色便签纸上,郑重地写下:

> **“传统要守,更要走出去。守的是魂,走的是路。勿忘。”**

他将纸条仔细地贴在瓶底。然而,当他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准备给全球经销商发送关于新包装切换的通知邮件时,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最终在邮件正文的末尾,冷静地敲下了一行补充说明:

> **“……考虑到市场过渡及库存消化,各经销商在收到新包装产品后,仍可继续销售现有带传统龙纹包装的老版本产品,首至库存清零。因包装切换造成的市场差价损失(如有),经核实后,由总部给予专项补贴。”**

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窗外是沉沉的夜色。他既像一个坚定的开拓者,又像一个无奈的妥协者。那贴在瓶底的纸条,是写给自己的信念;而邮件里的补贴政策,则是写给现实的注脚。

---


    (http://www.wxgxsw.com/book/fjghdg-3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