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 章 海陆之辩(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5 章 海陆之辩(八)

 

我在日记中看到,在会剿捻军的战役中,因为李大人和左大人需要频繁进行联络,故需要派人往来于两军之间传递情报。两边虽屡次起了冲突,然值此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之际,李大人和左大人也暂时放下彼此成见,共同选择先安内后攘外。

仲先生没具体细写他是怎么变成联络官的,我从他写的日记中大概找到一点线索。其一仲先生是识字的,情报传递必须保密;其二仲先生为人机敏能干,遇事可以灵活处置;其三树字营和楚军有过接触,相比于开字营的骄兵悍将,树字营在嘉定之战时给楚军留下的印象好一些;其四是树字营不久前在湖北遭遇大败,整个营的官兵士气低迷,张树声大人也因其弟身死悲痛万分,无心再战,全营此时急需一个翻身的机会。

无奈之下,仲先生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乔装打扮,从湖北出发,穿秦岭过武关进入关中盆地,终于在西安见到了左大人。顺利传递了情报以后仲先生本想走,但左大人发觉此人颇有才干,现在只是当个传递消息的小卒颇为可惜,遂极力挽留仲先生于帐下。

仲先生本不愿意离开淮军,他深知淮军湘军都是以同村乡党组建的团练为基础,自然心里面十分排斥外人,他这个外人难免会在都是湘人的队伍里遭遇麻烦,可左大人却说:“如今国家危难,内有流寇外有强敌,倘若人人各行其是,国将不国,天下将永无宁日。”仲先生见左大人说得如此诚恳,只得先将要回淮军的话咽回去。

几番战斗之后,仲先生已然和左大人的部下打成一片,淮军似乎也忘了曾经派人过来传递消息,再也没问过仲先生的消息。

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捻军最后一股势力被剿灭,这也意味着太平天国的残余被完全打倒,似乎大清的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转变。而此时的东方,日本天皇颁布“王政复古”的诏书,这位“明治天皇”开始在日本国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内部的最大问题暂时被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应该考虑外部问题的时候。此时朝廷内部大概有这么两派,一方是以李大人为代表的“海防派”。他们认为自鸦片战争以来,大清屡屡被外敌从海上入侵,这些远在西方欧罗巴的强盗们,他们每次都是从南洋沿着海岸线而上,所以要防外敌,必须先防海上。李大人提出,不仅要广设炮台、海兵、舰队,还要开办钢铁厂、兴办造船厂、大力发展新学、学习西式练兵及战法、军队装备洋枪洋炮等,凡是一切有利于大清发展的东西,都要从洋人那里拿过来就用。他的这一观点,被时人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左大人虽然也同意李大人的看法,但是他认为,自咸丰十年(即公元1860年)至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沙俄通过各种明里暗里的方式,侵吞了东起外东北外兴安岭,西至乌苏雅里台(今外蒙)以及新疆的大片国土。相比于英法更重视商业上的权利,俄国人对于土地的渴望,犹如见了肉的狼,咬住就不会松口。

同治四年(即公元1865年),中亚浩罕国武将阿古柏趁着新疆内乱,带着其部众深入新疆,及至同治十年(即公元1870年),南疆至乌鲁木齐的广大国土沦陷,而沙俄趁着我国内乱之时,悍然出兵占领了新疆地区最肥美的一块土地——伊犁河谷。


    (http://www.wxgxsw.com/book/ichcff-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