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太平军的战事结束后,左宗棠大人将精力投入到加强海防、抵御外敌上。他认为,抵御外敌当以坚船为先。炮乃死物,在岸边设置炮台,敌动我静,不利于作战。船则不同,一来灵活机动,可以在海岸线之外进行作战;二来制造铁船所需矿产、人力、工厂、技工以及教育水平都需要提高。大清地大物博,人口有四万万之巨,被外敌入侵只是因为所受教育不同,广大百姓民智未开,不足以同外敌抗衡。假使广开民智,兴学办厂、安定内部等一系列事情妥当后,大清必然还可以重回“天朝上国之列”。
同治五年(即公元1866年)左大人到任福州,当年他便向朝廷奏请创办福州船政局,并很快得到了回复。
一年后,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造船厂)开工。但由于西北战事趋紧,朝廷急调左大人赴陕甘仁陕甘总督,平定回民与西捻军合流。他一直关注福州船政局的建设,一直在背后关注着这份心血。在左大人的领导下,福州船政局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建成军舰34艘,并且具备自行设计建造军舰的能力,为日后南洋水师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朝廷,外部屡次被英法列强从海上叩开国门,而在陆地上的情况同样如此。当时英国人和俄国人的发展重心都在中亚。俄国自沙皇彼得二世以来励精图治,确立了俄国必须获得通往印度洋不冻港出海口的战略;而此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印度是其重要的原料、人口、商品中转地,万不可由外人染指。所以两国在中亚地区争夺的重点,就投向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汉朝向西开辟丝绸之路时,这片区域逐渐进入中华历史的视野。自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始,西域地区就一直由大一统王朝中央政府实行直接或管辖。汉唐在当地设置都护府并派兵驻守,以剿抚并重、重用当地人、广开商路、分而治之等方式维持统治。及至唐时,阿拉伯大食国崛起,后小亚细亚奥斯曼帝国称霸一方,彻底切断陆上丝绸之路向西的通道,西域各地通商之利便逐渐断绝。此时中华海上贸易逐步兴盛,然宋朝无力收复河西走廊,及至元明,西域脱离中原王朝久矣。
时至大清,康雍乾三朝频繁对西域用兵,终于得以在乾隆朝重新收复西域。自唐德宗始到清乾隆年间,中原大地历经沧海巨变近千年,西域终于重回中央政府怀抱。
然此时西域外有英、俄列强觊觎,内有叛乱,左大人到任西北后分析了当地局势,他认为应该先消灭捻军,后平定回民,再集结兵力对入侵新疆的阿古柏用兵。捻军战斗力更强,对于朝廷威胁也大,所以他采取“先内线后外线,先强后弱,先打兔子再搂草”的战略,以图重新帮助朝廷夺回西北。进入陕西后,左宗棠初战失利,原定的计划是包围消灭捻军,而作战灵活的捻军粉碎了左宗棠的包围圈。捻军连克安塞、绥德等地。同治六年十一月(即公元1867年)捻军兵锋直达保定,威胁北京,朝野震动,左大人因作战不利被夺职。
捻军从河南转战陕西、河北等地,未能建立根据地,反而出现了孤军深入,缺乏后勤补给和兵源的致命弱点。左宗棠针对捻军孤军深入,而无后援的死穴,对捻军采取“画河圈地”,不断缩小包围圈的策略。最后将捻军消灭于徒骇河边。左宗棠因消灭捻军而受到“觐见天颜”的机会,他进入北京紫禁城觐见老佛爷,并得到了褒奖。
(http://www.wxgxsw.com/book/ichcff-3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