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祝青一开始加入淮军的时候,前方战事十分吃紧。曾大人在湖南屡战不利,而李大人当时和他生了嫌隙,所以就回安徽老家募兵。我二人的家乡都在庐州府合肥县,看到李大人在安庆发布的告示以后,想起家乡中传闻李大人所写的那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觉得热血上头,也便参了军。
虽然当时湘军势大,兵锋直指应天府(今南京),但是因为李大人是安徽人,他只是曾大人的学生和幕僚,又被收湘人屡次排挤,所以他就回到家乡招兵买马,组建了“淮军”。
当时我们村里吃不饱饭,周围盗匪众多,各个村子无奈只能结寨自保。而当时以“张周刘”三位山大王实力最为雄厚,我们必须按时上供,才可以将寨子保全下来。这三位大王分别是周工山上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哥哥多谋弟弟善战;紫蓬山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经历大小200余次恶战屹立不倒;而大潜山的刘铭传,更是一位传奇人物。
李大人一回到安徽,就先从周公山下手。因李大人的父亲和张家老爷子是旧相识,所以李大人只身上了周公山,也不知道李大人在山上做了什么,一天一夜之后周公山上下就归附到李大人麾下。李大人后命张树声张树珊分别拜访紫蓬山和大潜山,相继收服了这两股势力,之后还有潘鼎新、吴长庆等人的加入,就这样淮军组建起来了。之后李大人一方面招募乡勇一方面继续收服绿林好汉,短短三个月时间已然有了十三营共计六千五百多兵马。
李大人在组建淮军期间,完全照搬曾大人的练兵方式。他们从前朝戚继光将军所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入手,利用书中阐述的选兵、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等内容,依法整军备战。我和祝青在后来也学习过李大人的练兵精要,其中在选拔士兵方面,对“城市游滑之人”、“奸巧之人”不可选用,须选“乡野老实之人”;所选士兵要体魄丰伟、武艺高强、干活耐劳而力大、办事能干而伶利,这四条缺一不可。根据所选士兵的特点,发给相应的兵器,我当时使得就是单刀和盾牌,而祝青用的是火铳。
一开始我们和山上下来的弟兄们并不对付,因为他们时常劫掠我们的寨子,所以我们经常私下械斗。李大人在了解情况后,先当众惩治贪官、刁官、刁军和不安分的人,之后以地界为划分,把我们混编起来,组成新的编制。我们以五百人为一营,营官是我们整个营的唯一上司,而十三营的营官只听命于李大人一人。平时不仅我们当兵的要练武器,就连营官也要练武。除了练武,我们还有战阵合练、旗语号令、扎营选址、水陆作战’等等。我们当小兵的,不仅要训练,基本的识字和兵法也要学习。刚入军营的时候,我们十分不解,当兵的无非就是为了吃饱饭,跟着军官去打仗,按时领饷,等攒够了钱就回家娶媳妇生娃娃,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怎么还要学的如此多?后来才明白,李大人这是学了戚继光将军,要加强武备,培养人才啊。
我们组建成军三个月之后,曾大人视察过一次。他当时认为我们比较精瘦,比较担忧我们的战斗力,但是李大人却说我们的战斗力十分强悍。曾大人闻言,又拨了几支兵马归李大人麾下,至此淮军十三营成型。不久之后我们收到指示,上海的士绅老爷们出价18万两白银,让我们去救援上海。可是当时的我们不知道的是,因为湘军不愿去,所以才把这个差事丢给我们的。
附淮军1862年编制情况:
亲兵营 原两江总督标兵(湘军2个营) 韩正国
开字营 原曾国荃部(湘军2个营) 程学启
林字营 原薛焕部(湘军2个营) 滕嗣林 滕嗣武
熊字营 原曾国荃部 陈飞熊
恒字营 原曾国荃部 马先槐
春字营 淮军 张遇春
铭字营 淮军 刘铭传
鼎字营 淮军 潘鼎新
树字营 淮军 张树声
庆字营 淮军 吴长庆
以上共13个营,计6500人
(http://www.wxgxsw.com/book/ichcff-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