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他的福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3章 他的福星

 

县城的某处歇脚的角落里,一个男子蹲在地上,嘴里含着一个大肉包,一边喜滋滋的数着手中的一把铜钱。

“四十、四十一......五十。”

都抵得上他在码头帮人挑十来天的行李了......

男子的笑容顿时快咧到耳根后,整整五十文钱,五文一下就变成了五十文,翻了整整十倍!

这个叫“姜如初”的案首大人勒,可真是他的福星哟。

“咋滴,壮哥儿,发财啦?偷偷笑得这么开心。”一旁有人拿着扁担路过,一脸好奇的笑着调侃道。

大壮立马将手里的五十文收了起来,一脸啥事儿也没发生的模样,笑着说道:

“哪有,发啥财,只不过是最近来往的读书人多,多挑了几担子,挣了两个钱罢了。”

阿良闻言却突然脸一垮,唉声叹气道:

“二月份来考试的人多,这一波过去,又要等四月份的时候,咱们才能又有生意了。”

这一片的都是行脚汉,专门靠接送人挑行李过活,平时挣得都是辛苦钱,若是碰上科考时节,便能多挣一些。

大壮闻言眉间也染上愁绪,“是啊,等要去府城考试的时候,读书人们要出门,咱们就又有活儿干了。”

摸了摸腰间的钱袋子,大壮开始有些后悔了。

早知道多买点,买个几百文,或一吊钱的,下个月他便不用担心没活干,家里的娃也能吃上肉.......

不过一开始谁又能知道,跟着那女郎胡乱下注碰了个运气,还真对了门。

突然想到什么,大壮神色一怔。

他突然一把拉住一旁的同伴,急道:“阿良,我问你,咱们这次的县案首,好像听说是个女郎?”

阿良见他一脸急切,有些好笑的说道:

“你累糊涂啦?都这么些天了,县城里早就传遍了,县案首是个姓姜的女郎,听说才不过十四五岁勒。”

大壮努力回想那天见到的那个女郎的样貌,有些模糊,但他却记得很清楚,那女郎正是不过十四五岁的模样。

原来是这样......大壮突然咧开一个大大的笑容。

他不是运气好,他是碰到正主了。

-----

昨夜一整晚,寒风凛冽,吹得门窗砰砰作响。不过现今已是二月末,天色倒是亮得更早了。

天刚蒙蒙亮,姜母就麻溜地起了床,把屋里屋外包括整个院子,都拾掇得一尘不染。

昨日那黄婶一家刚搬走,姜家一下就宽敞起来,院子里也安静了许多。

姜如初打算在走后将这院子租出去,这样不仅能有人看屋子,一年还能有个四五两银子,这两日来看院子的人也不少。

最近姜母似乎整个人都格外的有干劲儿,忙上忙下的不亦乐乎,而此时,她正手忙脚乱的忙着做早饭。

而姜如初,正像往常一般在主屋的窗前看书练字。

前两日她收到了书院中曾夫子寄来的信,老师在信中似乎对她中案首的事一点都不意外,只是嘱咐她莫要浮躁,静待府试。

老师也提议让她先暂时在家中温书,四月直接先去府城考试,考完再回书院,这样也少一趟奔波,她就有更多的时间看书。

姜如初一想,便觉得这样也好。

此时已经二月底,三月底她就要赶去府城,中间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再回一趟书院确实耽误工夫。

另外还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沈师兄和唐师兄双双榜上有名,二人在大同县的县试中也都拿到了一个不错的名次。

姜如初真心的为两位师兄感到高兴,也由衷的希望大家接下来的府试也都能一帆风顺。

此次静雅舍三人下场,三人皆中,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端。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姜如初便要开始为四月的府试做准备了。

这时,姜母带着一身的冷气推门进屋来,搓了搓手,见姜如初还在看书,她柔声责怪道:

“如初啊,早饭好了......你这孩子,县试考完了也不知道好好的休息两天,把自个儿逼得这般紧做什么。”

姜如初将手中的书籍理得平平整整的放好,认真的回道:“寒窗苦读,不可有一日懈怠。”

但凡懈怠一天,就有可能落于人后。

即便是在这文风不盛的凤台县,一场县试就是几百人中只取二十人,府试更是在其下五个县中再取二十人,后面的院试、乡试、会试......只会一场比一场更加的艰难。

最后能中举人、中进士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得上是万中无一。

姜母之前还天天念叨着让自已女儿考一个状元回来,如今眼瞧着她真中了一个县案首后,又开始心疼起她读书辛苦了。

她一脸心疼的说道:“母亲知道你不想懈怠,那不也得先好好吃饭,读书也总不能累垮了身子。”

姜母说着就要拉着姜如初去吃饭。

谁知一到厨房,姜如初瞧见眼前场景,却顿时哭笑不得。

灶台上乱七八糟的锅碗胡乱放着,自家唯一的大铁锅还破了一个大洞,旁边一个碗里装着半碗黑乎乎的不知是什么东西。

“母亲,一早我就说让我来做早饭,您非要自已来.......”

姜如初一脸无奈的走近一瞧,端起那碗黑乎乎的糊糊闻了闻,一股焦味儿。

她疑惑道:“您这是熬的什么,丹药?”

姜母看着灶台上破了一个洞的锅有些尴尬,闻言却十分认真,一脸神秘的说道:“你这孩子,这可是十神汤......”

“你大伯母昨日才偷偷给我找来的好方子,这可是专门给你们读书人补脑子喝的。”

最近她家时不时就冒出来一个两个亲戚,瞧着都是脸生的,姜如初基本上都不认得。怎的突然又冒出来一个大伯母.......

姜如初皱起眉头,“哪位大伯母?哪儿来的十神汤,我怎的似乎只听说过四神汤。”

杨凡在静雅舍时就总喝四神汤,是用茯苓、山药这些做的,读书人喝了确实有好处,只是她倒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竟还有十神汤。

姜母嗔了她一眼:

“你前几年见过的那个二表姐,她家相公的五表妹的姨娘家,那个大伯母,你小时候出疹子,还是她给我的方子治好的呢。”

“......那我命倒是挺大。”她默默道。

听着似乎拐了八百个弯,姜如初根本就不记得母亲口中说的这些人,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十来年没见过的远房亲戚。

姜母这时催促她:“好孩子,快一口喝了,这可是好东西。”

“这可是要熬干一整只鸡,就得这么一小碗呢,就是母亲熬的时候吧.......有些没掌握好火候.......”

姜如初瞧着这黑乎乎的实在喝不下,皱着眉头几欲作呕。

姜母煞有其事的低声道:“快一口喝了,听说,咱们城里好多秀才相公都是喝这个补汤考上的呢!”

这就更完了,这些年凤台县城里,总共就没出过几个秀才。

正在这时,院子外面传来一道警惕的询问声:

“你是哪家的小郎君?怎么一直在人姜家的门口晃悠?”


    (http://www.wxgxsw.com/book/igfd0e-9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