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互助春潮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章 互助春潮

 

柳林屯的春风,终究还是吹化了残雪。村道上的泥泞渐渐干硬,露出黄褐色的土皮。一场透雨过后,空气里弥漫着泥土苏醒的清新气息,混杂着牲口粪肥和草木萌发的生机。沉寂了一个冬天的田野,开始躁动起来。

分地后的喜悦还在屯子里荡漾,但更实际的问题摆在了家家户户面前——春耕!新分到手的土地,像嗷嗷待哺的孩子,等着人们去侍弄。可种子、农具、牲口,哪一样不是难题?尤其是那些原本就一贫如洗、如今虽有了地却几乎两手空空的贫雇农。

老槐树下,那间作为工作队和翻身大队临时办公点的破屋,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杨队长、李铁栓、孙老蔫、王大壮几人围坐在一起,眉头紧锁。桌上摊着几张纸,上面歪歪扭扭地记录着各家报上来的困难。

“杨队长,铁栓,情况不乐观啊。” 孙老蔫指着名单,忧心忡忡,“像西头的赵老憨家,分了五亩好地,可家里就一个半大小子和一个病歪歪的老娘,壮劳力就他一个!犁耙倒是有副旧的,可缺牲口!种子也紧巴巴的。”

“东头李寡妇家更困难,分了西亩地,孤儿寡母,连把像样的锄头都没有!” 王大壮接口道,他刚带民兵走访回来。

“还有种子,” 李铁栓沉声道,“张万贵粮仓里的粮食,除了留足口粮和应急的,剩下的都按人头分了,可那点粮食做口粮都勉强,哪舍得全当种子?好种子更缺!”

杨队长听着,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这情况在他意料之中。土地革命的胜利只是第一步,要让农民真正在土地上扎下根,过上好日子,还需要生产关系的变革。他想起了上级传达的精神和邻区的经验。

“乡亲们的困难,咱们都看到了。单门独户,力量单薄,遇到春耕这样的大事,难免捉襟见肘。” 杨队长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咱们不能光看着乡亲们守着新分的地发愁!得想办法!我看,咱们得学学老区的经验,把大家伙儿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

“互助组?” 李铁栓、孙老蔫、王大壮都看向杨队长。

“对!互助组!” 杨队长解释道,“就是几户人家自愿结合,劳力、畜力、农具、种子,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你家缺牲口,他家有,就帮你犁地;他家缺劳力,你家壮丁多,就去帮工;种子不够,几家凑一凑,先紧着种好地!换工算账,公平合理!这样,就能把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难题!”

李铁栓眼睛一亮:“这法子好!就像俺爹那会儿,几户关系好的,农忙时也互相帮衬!只是没这么正式!”

“对!就是这个理!” 杨队长肯定道,“不过咱们的互助组,是在工作队领导下,有组织、有章程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共同富裕!铁栓,老蔫,大壮,你们都是骨干,要带头!先找几户信得过、困难大的,把第一个互助组搞起来!做出样子,让大家伙儿看看好处!”

“中!俺带头!” 李铁栓第一个响应,“俺家劳力还行,有俺和大壮(王大壮常去帮忙),还有春妮也能搭把手。牲口……俺可以去找孙老蔫叔商量,他家有头老骟驴。种子……俺家省着点,也能匀出些。”

孙老蔫连忙点头:“中!铁栓!俺家那驴,尽管使唤!种子俺家也还有些陈年的,虽说成色差点,也能顶用!俺算一户!”

王大壮一拍胸脯:“俺也算一户!俺光棍一条,就一把力气!谁家缺劳力,只管招呼!”

“好!咱们三家,再加上赵老憨家、李寡妇家!五户!先搞起来!” 李铁栓当机立断。

说干就干!在杨队长的指导下,柳林屯第一个互助组——“红星互助组”正式成立了!组长李铁栓,副组长孙老蔫。五户人家在白纸上摁了手印,立了简单的章程:劳力按强弱记工分,畜力按天算租,农具损坏公摊修补,种子互借秋后归还……虽然简陋,却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平等和互助精神。

消息传开,屯子里议论纷纷。有羡慕的,有观望的,也有像张守业这样撇着嘴嘀咕的:“哼,穷棒子凑堆儿,能成啥气候?等着看笑话吧!”

李铁栓他们顾不上这些闲言碎语。春耕不等人!互助组成立第二天,第一场“互助战役”就在赵老憨家的五亩新地上打响了!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赵老憨家地头上,红旗(用红布条绑在棍子上)迎风招展。李铁栓扶着一架从孙老蔫家借来的旧木犁,王大壮光着膀子,套上绳索,像头健壮的牛犊,在前面拉犁!孙老蔫赶着他家那头慢悠悠的老骟驴,套着另一架犁,在另一垄地里翻耕。周春妮则带着赵老憨半大的儿子和几个半大小子,用锄头仔细地清理着地里的碎石和草根。李铁栓娘赵兰芝也被春妮用独轮车推来了,坐在田埂上,一边咳嗽,一边笑眯眯地看着儿子和乡亲们热火朝天地干活,手里还纳着鞋底。

“大壮!加把劲!犁深点!” 李铁栓在后面扶着犁,大声吆喝着。

“放心吧铁栓哥!这地肥着呢!今年保准是个好收成!” 王大壮抹了把汗,吼了一嗓子,脚步更加沉稳有力。

“春妮丫头,那草根得拾掇干净,不然回头长草荒!” 孙老蔫赶着驴,不忘叮嘱。

“知道啦老蔫叔!” 春妮清脆地应着,手脚麻利。

阳光下,汗水滴落在新翻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田垄里。吆喝声、笑声、驴子的响鼻声、锄头磕碰石头的脆响,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春耕交响乐。原本赵老憨一个人要干上十几天的活,在互助组的力量下,不到三天,五亩地就深耕了一遍,拾掇得干干净净!

紧接着,是播种。李铁栓和孙老蔫贡献出了自家省下的、相对的种子,又组织互助组的妇女和半大孩子,用点葫芦(播种器)仔细地点种。周春妮心灵手巧,还改进了点葫芦的漏种孔,撒得又匀又快,引得大家啧啧称赞。

互助的力量是惊人的!当单干的农户还在为缺牲口发愁,为种子不足叹气时,“红星互助组”的五户人家,己经率先完成了春播!绿油油的麦苗,齐刷刷地从的泥土里探出头,在春风中舒展着的腰肢,像给黑土地铺上了一层充满生机的绿毯。

这活生生的例子,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屯子里观望的人坐不住了。尤其是看到赵老憨家那长势喜人的麦苗,李寡妇家那拾掇得整整齐齐的地块,再想想自家地里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进度,心里那点小九九动摇了。

“孙老蔫!铁栓!算俺家一个中不?俺家有头半大的牛犊子,就是缺把好犁……”

“铁栓队长!俺家劳力还行,就是种子有点霉,能不能跟互助组换点好的?”

“还有俺!俺家地少,劳力多,能帮工!”

找上门来要求加入互助组的人越来越多。李铁栓和孙老蔫、杨队长商量后,决定以“红星互助组”为核心,吸收更多自愿的农户,成立几个小型的互助小组,由骨干分子牵头。柳林屯的互助合作运动,如同星火燎原,在春风中蓬勃地发展起来。

然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阴影也在悄然逼近。

这天傍晚,李铁栓和王大壮在青龙河边查看互助组新修的一条引水小渠。夕阳的余晖将河水染成一片金红。

“铁栓哥,你看那边!” 王大壮突然压低声音,指着河对岸一片茂密的柳树林子,“刚才……好像有个人影晃了一下!鬼鬼祟祟的!”

李铁栓立刻警觉起来,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柳树林在暮色中显得影影绰绰,除了风吹柳条的摇曳,似乎并无异常。

“你看花眼了吧?” 李铁栓皱了皱眉。

“不会!” 王大壮很肯定,他是侦察兵出身,眼力极好,“那人影动作很快,不像咱屯子里的人!穿着打扮……也怪!”

李铁栓的心沉了一下。管家老刘失踪多日,音讯全无,始终是他心头的一根刺。张万贵虽然被关押着,但难保没有死党在外面活动。还有那个勾结土匪的“钻山豹”……

“大壮,这几天晚上,民兵巡逻加点小心。特别是互助组的地头,还有张万贵关押的地方。” 李铁栓沉声吩咐,“另外,悄悄告诉杨队长一声。”

“明白!” 王大壮神情凝重地点头。

就在两人转身准备离开时,王大壮眼角的余光似乎又瞥见柳树林深处,一点金属的反光一闪而逝!像是什么人手里拿着的……望远镜?

而在十几里外黑石峪那土匪盘踞的山寨里,气氛却与柳林屯的春意截然相反。昏暗的聚义厅(土匪窝点)里,火把噼啪作响。一个满脸横肉、瞎了一只眼、外号“钻山豹”的匪首,正大马金刀地坐在虎皮交椅上。他手里把玩着两枚锃亮的银元,独眼里闪烁着贪婪和凶残的光芒。

管家老刘像个孙子一样,佝偻着腰站在下首,脸上堆着谄媚的笑:“豹爷!消息绝对可靠!那批‘硬货’(指金条大洋玉器)就在柳林屯翻身大队的库房里!看管的人不多,就几个土民兵!领头的是个叫李铁栓的愣头青,还有个王大壮,是复员兵,有点扎手。不过,在豹爷您面前,那都是土鸡瓦狗!”

“哼,李铁栓?王大壮?” 钻山豹嗤笑一声,将银元拍在桌上,“就是斗倒了张万贵的那帮泥腿子?有点意思。” 他独眼阴鸷地扫过老刘,“老刘头,你给的消息要是真的,少不了你的好处!要是敢耍花样……” 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

“不敢不敢!” 老刘吓得一哆嗦,连忙赌咒发誓,“千真万确!豹爷!小的还知道一条进屯的秘道,是当年张万贵偷偷挖了运粮的,连那些穷棒子都不知道!咱们神不知鬼不觉……”

“秘道?” 钻山豹独眼一亮,来了兴趣,“好!算你还有点用!去,把‘草上飞’和‘穿山甲’叫来!咱们好好合计合计!柳林屯……嘿嘿,也该让这些刚翻了身的泥腿子知道知道,这世道,光有地,没枪杆子,照样是块肥肉!” 他眼中凶光毕露,嘴角咧开一个残忍的弧度。

“选个黄道吉日,咱们去给柳林屯的翻身大队……送份‘大礼’!”

山寨外,夜枭发出凄厉的啼叫。山风穿过峡谷,呜咽如鬼哭。一场针对新生的柳林屯翻身成果的阴谋,正在这黑暗的山坳里,悄然酝酿。

柳林屯的田野上,麦苗在月光下安静地生长。守夜民兵的梆子声,在寂静的屯子里规律地响着。李铁栓站在自家新分的地头,望着月光下绿意盎然的田野,心中充满了对丰收的期盼,却也隐隐感到一丝山雨欲来的不安。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别在腰间的、王大壮硬塞给他的一把磨得锋利的柴刀。

屯子边缘,靠近青龙河柳树林的方向,一个几乎与夜色融为一体的黑影,如同狸猫般悄无声息地掠过河滩,迅速消失在茂密的芦苇荡中。月光下,一点微弱的金属反光,在他隐入黑暗前一闪而逝。


    (http://www.wxgxsw.com/book/jehg0a-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
文学馆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