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堂”陈枢医生“白虎汤退高热”的事迹,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社区和医院小范围荡开涟漪。诊所的病人明显增多,除了熟悉的街坊邻居,也多了些慕名而来的新面孔。其中不乏一些被西医诊断为“疑难杂症”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这天下午,一位年轻女子在母亲的搀扶下走进诊所。女子名叫苏晴,约二十五六岁,面容清秀却异常憔悴,眼神飘忽不定,带着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陈医生,您快帮我女儿看看吧!”苏母声音哽咽,“她这病……看了好几家大医院了,都说查不出大问题,可人就是不对劲!”
陈枢请她们坐下,温和询问:“苏小姐,哪里不舒服?”
苏晴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声音细若蚊蝇:“我……我也不知道。就是觉得浑身都不对劲……有时候想吃东西,拿到嘴边又不想吃了;有时候明明很困,躺下又睡不着;心里总是慌慌的,像有什么事悬着,可又说不出是什么事……怕冷,又怕吵,一点动静就心惊肉跳……身上这里痛一下,那里麻一下,医生都说没毛病……”她语无伦次,充满了无助感。
陈枢仔细观察:苏晴面色无华,两颧却有不自然的微红(非正常红润),眼神躲闪,精神恍惚。他示意苏晴伸出手腕诊脉。指下触感:脉象细弱,跳动频率偏快(细数脉),而且感觉“虚浮”,仿佛按在棉花上,缺乏根基。再看舌象:舌质偏红,舌尖尤甚,舌苔薄白少津。
这症状组合,瞬间激活了陈枢脑海中《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的篇章!尤其是那句:“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苏晴的症状——“意欲食复不能食”、“欲卧不能卧”、心神不宁、恍惚不定、如寒无寒(怕冷感)、如热无热(颧红)、脉微数(细数脉)——简首与经文描述高度吻合!
“苏小姐,您这情况,有点像中医说的‘百合病’。”陈枢斟酌着用词,“主要是因为热病之后(或情志所伤),余热未清,阴液耗伤,影响了心神和百脉的调和,导致这些捉摸不定的症状。”
“百合病?”苏母和苏晴都愣住了,从未听过这个病名。
“是的,这个病名源于治疗它的主药——百合。”陈枢耐心解释,“百合性味甘寒,能清心安神,润肺养阴,正对此证的核心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他提笔开方:百合地黄汤(《金匮》原方)加减。
* 主药:百合30g(清心安神润肺)、生地黄15g(滋养心肾之阴,清虚热)。
* 辅药: 知母10g(清余热)、茯神15g(宁心安神)、小麦30g(养心除烦)、炙甘草6g(调和诸药,补中益气)。
* 煎服法: 百合先煎,后下余药。文火慢煎,取汁温服,忌食辛辣油腻。
“这个方子很平和,主要是养阴清热安神。”陈枢交代,“同时,苏小姐需要尽量放松心情,避免思虑过度。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导引吐纳,比如静坐时缓慢深呼吸,意守丹田。”
苏晴母女将信将疑地拿着方子走了。一周后复诊,苏晴的母亲独自前来,满面喜色:“陈医生!神了!我女儿喝了三剂药,就说心里没那么慌了!能睡着觉了!虽然还是有点容易累,但那种坐立不安、浑身难受的感觉轻多了!她自己都说,好像‘魂儿’回来了一点!”
陈枢也为苏晴高兴,调整方药(减少知母,加酸枣仁、柏子仁增强养心安神),继续巩固治疗。苏晴的病例在“仁和堂”内部传开,更增添了几分“陈医生善治疑难”的神秘色彩。
然而,这个“百合病”案例,也传到了某些人耳朵里。
(http://www.wxgxsw.com/book/jehaja-2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xgxsw.com